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跨境民族。 一、两个部分:现今200万中国朝鲜族中约有0.5万人,是17世纪初满清军队进关前入侵朝鲜两次掠俘来在贵族农庄中服役的农奴后裔,现在河北省和辽宁省的“朴家沟”居住,因尚留寻根意识,于20世纪50年代自愿上报政府改满族为朝鲜族登记。其余均是自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初止,经过4次迁入高潮,自朝鲜半岛全境——自北至南地移来的移民后裔。 二、四次迁入高潮,19世纪后半叶。清朝政府于1875年废除奉天省的封禁令,1881年废除吉林省封禁令,并在这两省设抚民局、荒务局,招民开荒种田;而朝鲜北部连年受灾,饥民成群结队越过图们江,鸭绿江迁入这两省。这是第一次迁入高潮。1897年清俄政府签订修筑中东铁路协定后于1903年通车,修筑工程大量雇用朝鲜北部和早期迁入沿海诸州的朝鲜人作劳工,铁路竣工后,不少劳工就在铁路沿线落户种田或从事其他苦役。这是第二次迁入高潮。第三次迁入高潮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并朝鲜后,不愿受其奴役的人们和被日本殖民者推行土地调查政策而破产的农民等相继迁入我国。第四次是1936年伪满洲国和朝鲜总督府签订移民协定,每年从朝鲜向满洲国移民1万户,1941年,日本政府以“开拓团”名义用哄骗手段从朝鲜南部移民到东北。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朝鲜人超过170万。
三、在“九一八”以前,中国的朝鲜民族通常被称为“韩国人”,“高丽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则成为“朝系”、“朝鲜人”、“半岛人”等,而且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同时在日本殖民地朝鲜和“伪满洲国”两地拥有户籍,成为带有双重“国籍”的民族。朝鲜族在历史上首次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行列,是杨林(在东北朝鲜独立运动军官学校毕业,又到云南讲武堂毕业,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做过北伐军校官)于1932年在江西中央根据地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被选入中央 苏维埃政府委员会任委员。毛泽东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中产党》中,将居住在中国的朝鲜人列入中国少数民族行列。1945年11月,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梅河口会议上,规定东北朝鲜人民有权分得土地,开办本民族学校,组织本民族武装自卫,为东北110万朝鲜族人民开展土地改革、兴办学校、参军参战提供了依据。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朝鲜族这个特殊含义的概念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承认。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朝鲜族,真正被世人所接受和承认,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条款,1952年在国内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吉林省延边成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此正式出现了具有全新内涵的“朝鲜族”这个崭新的名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朝鲜族同全国各兄弟民族一道在全国范围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登上了新中国的历史舞台。
四、迁入新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开发被清朝封禁200余年的图们江、鸭绿江北荒芜之地;英勇参加反帝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革命斗争,成为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重要贡献的民族,并在封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冲在前列。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