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风景如画的安图县明月镇,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他几十年如一日搜集中国朝鲜族传说故事,足迹遍及全国朝鲜族聚居的18个城市,行程比长征的路途更远;他记录整理的故事已经出版52本书,3200篇作品在国内外报刊、广播电视发表;他已年过七旬,依然笔耕不辍,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个小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整理出版更多的中国朝鲜族传说故事,推进民间文学的繁荣和传承。他,就是原安图县文联主席李龙得。 1940年2月21日,李龙得出生在安图县亮兵乡普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人万分高兴,爸爸于是给儿子起了个名字“龙得”,希望他能像龙一样,成就一番伟业。 李龙得从小就对文学生产了浓厚兴趣。他喜欢看书看报,喜欢听老人们讲故事,喜欢写日记和作文。学生时代,他已经尝试写出了诗歌、童话、小故事等作品20多篇。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上大学。 1960年春,20岁的李龙得终于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他打起行囊,准备入学之际,当时的安图县委宣传部却通知他参加在长春举办的吉林省作家培训班。经过反复思考,李龙得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忍痛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在省作家培训班,全班37名学员,只有他一个人是朝鲜族。他克服语言上的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回到安图后被调到县文工团成了一名专职创作员。在这里,李龙得与文工团的演员徐玉顺一见钟情,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喜结良缘。婚后他们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在妻子的支持下,李龙得的创作热情高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全国文联组织参观团到北京参观,吉林省仅有7名代表参加,李龙得是其中之一。到了北京的第二天早晨,李龙得早早起来散步,在街道上遇见一位朝鲜族阿迈。他主动上前聊天,得知和阿迈一起居住的有20多户朝鲜族人家。于是,李龙得白天参观,晚上就到阿迈家里召集周围的朝鲜族一起讲故事,聊了7个晚上。回到安图,他把搜集到的故事整理出50多篇,写出了《不老草》一书,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2012年,这本书再版,还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国际图书展览。 当然,追求梦想的路途中,李龙得也饱尝了无奈和悲伤。那一次,他去北京参加一个民间故讲习班学习一个月。就在讲习班结业的前一天,家里给他发来了电报,催他快速回家。他回到家里,被一个噩耗击得不知所措,他的小儿子到河里抓鱼不幸被河水夺去了性命。安图县文化局、文工团的领导和同事帮他料理了儿子的后事。第二天是星期天,正是老人读报组的活动日,李龙得强忍非伤来到活动室,活动室里空无一人。原来,老人们知道他家中有丧事,特意安排休息一天。李龙得一个一个把他们请到了活动室。他说:“不能因为我家里的事耽误读报组的正事。”老人被他的执着和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读报组的50多名成员全部到齐,读完报,讲故事,每个人都力求讲一个快乐故事或者笑话,以减轻他的失子之痛。李龙得认真地记下每一个故事,编辑整理出一本《笑话集》。谈起这段创作经历,李龙得仍然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李龙得就是这样,早已经把朝鲜族民间文学创作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2005年,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授予他“中国作家创作成果金奖”;2008年,他荣获中国文史协会授予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艺终身成就奖”;2009年,他获得了中国文学研究院授予的“建国60年中国作家文学终身成就奖”。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就在这篇稿子结稿之时,李龙得又有一部《图们江的传说》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依据现有的素材,他计划再出10本书。(原标题:延边著名朝鲜族民间文学家李龙得:踏遍青山人未老)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