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安图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安图

  地方资讯
瓮声街道携手人社局开展“百所千人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38名抗美援朝
延边辣白菜走向全国,央视纪录片在
县教育局开展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主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扎实做好2020
安图县隆重举行中国·安图第二届朝
县市监局全力以赴为中考保驾护航
永庆乡发展“双经济” 迸发新活力
 
  节约行动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省多部门首晒“三公经费”决算
加油站加油安全注意事项
安图县启动评星工作助推餐饮服务业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趣闻传说    
延边冷面 连绵不绝的故事
时间:2016-4-8  来源:延边新闻网  

  时逢酷暑,延边人都爱吃上一碗带冰碴儿汤的冷面,解暑又解渴,非常惬意。
  
  即使在寒冬,爱吃冷面的人也不少,酸鲜爽口的冷面已经成了延边人生活中离不开的美食。
  
  据延吉金达莱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基玉介绍,朝鲜族饮食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天人合一”,自古以来,朝鲜族人就有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全家聚在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说,在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被称作“长寿面”。
  
  冷面是什么时候来到延边的?何时发展成为商品?延边冷面是如何发展的?近日,记者就此作了采访。
  
  上世纪50年代冷面开始成为商品
  
  2013年,延吉冷面荣获“中国十大面条”称号。在此,不得不提获评“中国十大面条名店”的延吉金达莱饭店。延吉金达莱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基玉是延边朝鲜族冷面的第三代传承人,目前已将延边朝鲜族冷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基玉介绍,朝鲜族冷面起源于朝鲜半岛,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至今有近150年历史,是我国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她记得小时候,妈妈拿着木筛子,将用土豆粉和好的面放到筛子上,顺着筛子眼下到锅里,煮好后捞出,用凉水过了,放点黄瓜丝、辣椒面调的汤,吃起来很美味。
  
  上世纪50年代初,从朝鲜迁来一位叫李石进的人,利用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艺,18岁开始在延吉制作冷面。他是制作延边朝鲜族冷面,并将其作为商品出售的第一人。
  
  李石进在延吉市开了民族饭店,用原始手工的做法制作冷面,他将冷面制作技艺传给了儿子李成洙和徒弟许蓬蓬,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后来,许蓬蓬到延吉市军烈属饭店工作,直到现在,延吉市的老人提起军烈属饭店冷面的味道还回味不绝。
  
  1987年,崔基玉被州饮食服务公司派到金达莱饭店,1991年,该饭店面临倒闭,她大胆决定,要把冷面这种延边特有的民俗食品做大做强。她将许蓬蓬请到饭店来当冷面师傅。为了将冷面做出特色,崔基玉带领厨师走遍全州,拜师学艺,潜心研究,博采众长,终于推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金达莱冷面。
  
  冷面制作工艺多次经历“革命”
  
  过去,朝鲜族百姓家仅用土豆粉做冷面。李石进到延边后,用荞麦粉、白面和土豆粉做冷面。冷面的制作技艺也经历了多次“革命”。上世纪70年代,经不断研究,又将延边特有的橡子粉、地瓜粉、苜蓿粉等加入,这样不但色泽新鲜,而且还有解毒、降低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的作用,使面条具有耐煮、抗泡、不断条、不浑汤、口感细腻、光滑爽口的特点。
  
  除面条外,冷面汤也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有牛肉汤、牛肉片、辣椒面、黄瓜丝、泡菜,后来增加了鸡肉丸汤、萝卜条、鸡蛋、香油、芝麻、松子仁、苹果等。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生活条件稍有改善,在饭店里常常有吃冷面前喝点酒的顾客。他们喝酒时,会把冷面上面的牛肉、丸子先吃掉,然后要求服务员再上一点。由此,饭店厨师研究出冷面帽来,专门提供给这样的顾客。上世纪90年代末,金达莱饭店又研发了松花粉冷面、无糖冷面,近几年还增添了拌冷面以及一碗68元的高级冷面。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延边节约网   延吉市节约网   图们市节约网   敦化市节约网   珲春市节约网   龙井市节约网   和龙节约网   汪清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