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祖传”厨师把猪肉炖粉条打上周氏烙印,并入选白城市“非遗”
周氏猪肉炖粉条有了洋名

这道“猪肉炖粉条”已在周家传了三代谭志斌/摄
毛泽东影响汉语,主要归功于他熟读了中国古代典籍,他熟练地运用古代典籍。毛泽东一生用了很多个中国成语,在他影响中国的这半个世纪,把古汉语的成语大普及了,变成日常语言了。所以我们今天都能熟练地使用成语,归功于毛泽东。什么“众志成城”了,什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了,什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最后毛泽东通过他的讲话,通过他的诗词,把古汉语又普及了一遍,这是文化的创造性的功能。 ——摘自《邴正讲演录》 核心提示>> 这几天,有关方面为中国菜取英文名的消息成为热议话题。在被公布的2158道中餐菜谱的英译版中,东北传统大菜——猪肉炖粉条,被写作BraisedPorkwithVermicelli,可直译为被炖了的猪肉和粉条。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负责人宋德辉表示,这是猪肉炖粉条继完成全国商标注册、入选“非遗”保护名录之后收获的第三个好消息。 猪肉炖粉条有“商标” 用自己的名字做品牌,把“猪肉炖粉条”当做一种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注册,这是白城厨师周殿生的一个创举。那年,周殿生已经62岁,而这道菜已在周家传承了三代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菜品中说的猪肉特指猪前槽部分的鹰嘴肉,在锅里炖上3个小时备用;粉条须是宽的土豆粉才好,使用前要用滚开的水烫好。有了这些“下手活儿”,后面做出的菜才能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1937年,周家长辈周德凯从辽宁省辽阳市迁入我省白城市,在城西门开了一家煎饼铺子,主营煎饼和猪肉炖粉条。那时候,周家的猪肉炖粉条装在砂锅里,上菜时盛得满满的。猪肉炖粉条香浓、解馋,大家都爱吃,特别是赶集的车老板,一进门就嚷着要。 手艺传到周殿生是第二代,煎饼铺子早已开成了大饭馆。周殿生为了把这道东北菜推广得更好,他在2006年申请注册了“周殿生”商标,使周家的猪肉炖粉条有了自己的“身份”。 入选“非遗”保护项目 猪肉炖粉条究竟从何而来已经无从考证,但周家对这道菜的传承脉络相对清晰。从周德凯到周殿生,再到如今的周家第三代“掌门人”周建国,历时近百年。2011年,周殿生去世,儿子周建国继续着家里的饭馆生意,猪肉炖粉条仍是主打菜。 “高中毕业后,我想去当兵,父亲让我学做菜,最后是我做出了让步。”周建国说,跟父亲学徒,从选择猪肉开始。每天清早,父子俩赶到市场时,熟悉的肉摊老板早把肉留了出来,但父亲挑剔,每块肉不拦掉几刀是不行的。看着父亲的认真劲,周建国懂得了啥叫“招牌”,做事不严谨,就会砸了招牌。 周家的猪肉炖粉条最终入选了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建国说,他还有父亲交办的任务没完成:要为猪肉炖粉条申请中华老字号,要开设专门的推广网站,把这道菜输出到全国各地。 “出国”菜英文扩展名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有关部门公布的中餐英译菜单里,猪肉炖粉条被写作BraisedPorkwithVermicelli,直译为被炖了的猪肉和粉条。白城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段立先告诉记者,用英语翻译猪肉炖粉条可有多种说法,上面这个译文是比较贴切的。 周建国受访时曾说,因为人的口味各有不同,品尝猪肉炖粉条时,也可以选择一些白菜或者豆腐加到里面,都很好吃。段立先教授就此给出了几个猪肉炖粉条的英译“扩展名”,比如加了白菜,可以说成BraisedPorkwithVermicelliAndChineseCabbage;如果加了豆腐,可以说成BraisedPorkwithVermicelliAndTofu。 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负责人宋德辉说,猪肉炖粉条有了英文名,有利于这道菜在更大的市场得到推广,这是继完成全国商标注册、入选“非遗”保护名录之后收获的第三个好消息。 (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