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白城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辽吉省委所在地,即辽吉根据地,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吉林省境内的三大省委之一。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五个省级、七个地级党政军组织在白城建立和活动,特别是以陶铸为书记的中共辽吉省委,在这里活动达两年之久。李富春、蔡畅、乌兰夫、黄克诚、阎宝航、邓华、刘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当年白城从西部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长春、沈阳、锦州等地,为吉林解放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1946年初,国民党反动势力在东北挑起全面内战,以重兵向解放区发动进攻。1946年6月1日,东北局决定成立中共辽吉省委、辽吉军区和辽吉行政公署,先驻洮南天恩地局,9月,根据党中央的批示精神,中共辽西省委在洮安县(今白城市)改建为辽吉省委,由陶铸担任省委书记,并兼任辽吉军区政治委员,陈郁担任副书记。当时辽吉省委设组织部、民运部、宣传部,下设5个地委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辽吉行政公署也迁至洮安县。1947年2月,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辽吉行署改称辽北省政府,阎宝航任主席,朱其文任副主席。省政府下设卫生厅、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贸易管理局、粮食局、邮电管理局等行政机构,负责处理政府日常公务。1948年2月,辽北省委、省政府由白城迁往郑家屯。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原辽北省区域相继解放。1948年7月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辽吉省委改为辽北省委,隶属东北局。辖区包括今天吉林省的白城、松原、四平、辽源地区,通化部分县区,辽宁省、内蒙古等省区部分地域。 以陶铸、阎宝航、邓华为首的辽吉党、政、军领导,在东北局和西满分局的领导下,以土地改革为中心,领导辽吉人民胜利完成了剿灭土匪、建立民主政权、参军参战、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多项任务,巩固、扩大和发展了辽吉根据地。辽吉军区所属部队,先编为辽吉纵队,在夏季攻势中所向披靡,参加四平攻坚战,重创国民党军。秋季攻势中,辽吉纵队升级为主力部队——第七纵队,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劲旅。为战胜鼠疫,1947年7月,辽吉省委成立了辽吉区防疫委员会,有效地防止了鼠疫的发生和蔓延,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3年解放战争中,辽吉(辽北)省委、辽北省政府和辽吉军区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辽吉军区在洮安县白城时,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的彭真、李富春、罗荣恒、林枫、蔡畅、黄克诚等领导同志,都曾亲临白城,指导辽北解放区的各项工作。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设立白城子期间共一年零九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以陶铸、阎宝航、邓华、聂鹤亭为首的辽吉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正确的执行、贯彻了党中央的路线政策,巩固、扩大和发展了辽北解放区,有效地治理了辽吉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邮电等工作,胜利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当年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都曾驻在白城市,办公旧址现在为白城铁路工人文化宫和白城铁路运输法院、白城铁路运输检察院。这两处都是日伪统治时期的建筑,前者于1980年拆除一部分,并且有一些重建,后者为一座二层小楼。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吉省委还曾驻白城市管辖的洮南市的天恩地局,许多重要的党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辽吉省委书记兼辽吉军区政委陶铸、辽吉军区司令员邓华等都在这里工作过,现为兴隆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