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瞻榆大榆树的传说(一) 据有关专家鉴定,这株古榆已有近600余年的历史。它高约13米,主干直径1.1米,三个人联手才能勉强合围。树冠蓬勃伸展,直径约18米,其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粗大的主干分出5个巨大的支干,恰似巨臂上的5根手指,直刺云天,仿佛在向苍天诉说它的沧桑。一条条粗壮的树根裸露在外,象曲背弓身的长蛇巨蟒牢牢地盘踞在地上,有的甚至高出地面将近半米。古榆虽然年深日久,历尽人世浮沉,可它仍然根深叶盛、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棵树是当地和方圆几百里的人们所信仰的一棵有着吉祥神树的象征。所以,每个前来供奉神树的人们都要系上一根象征着吉祥的红丝带。 每年春天的三、四月份,大地刚刚复苏,古榆即开始吐绿,最先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来临。当秋风萧瑟,寒霜来临,落叶飘零时,古榆树仍然绿叶满枝。其生命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古榆树为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吉祥,原来古榆树周围,是浓密的蒿草和骆驼刺,并无人烟。宣统元年(1909年),有几户关内来的农民,看到古榆树后,认定这里是适于居住的风水宝地,即在此落脚躬耕,把古榆树周围开垦成农田,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后,人丁兴旺,户口增多,形成了村镇。 关于古榆树的来历,有许多传说。相传古榆树有神灵,是一种神树。明朝皇帝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20万大军北上征讨北元大将纳哈出,纳哈出“弃金山巢穴,营于新泰州”时,曾在此扎营。还有人说,清朝皇帝康熙北巡时,曾在古榆树下歇息兵马,乘凉避暑。 古榆树之所以被保留到今天,与神话传说及纳哈出和康熙皇帝的传说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不再相信古榆树有神灵的传说了。但是古榆树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寄托和情结。人们常常到此观赏、祭拜。就连远在外地的瞻榆人,只要重返故里,也都要到此瞻仰古树的风采,寄托着无限的情怀。 瞻榆大榆树的传说(二) 据说这棵榆树是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游士来到这里,看到这八百里翰海满是沙丘,风沙很大,土地贫瘠,百姓在干旱中过着贫穷的日子,这位游士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也为了能让这荒凉的土地绿树成阴,这位游士不惜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双脚插入沙丘里,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已造福人间。所以,这棵有百年历史的参天大树,就是这个游士的化身。当地政府的为了保护古树,已经给这棵古树立了一座丰碑,碑文上写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在2005年时,一只乌龟出现在这棵老榆树的洞口,乌龟的头和背朝南,乌龟出现的同时,这棵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榆树的四周缭绕着白色的烟雾,烟雾散去,出现一片霞光。霞光的出现预示着八百里翰海的百姓会有个丰收的年景。 瞻榆大榆树的传说(三) 据资料记载:瞻榆古榆生于清咸丰四五年,1914年(民国三年)2月,村民米玉清发现了这株树,并由此演绎出“神树”的传说。后来责成村民唐子泉管理这株“神树”。 据说早先瞻榆这个地方挺荒凉,深草没棵的,没有一棵树,一到春天,刮起漫天黄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子里来了一个老人:荷!那胡须啊,雪白雪白的有1尺多长,随着微风轻飘飘摆动;走起路来咯咯有声,仿佛大地都跟着抖动;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人们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在村子里住了下来,因为孤身一人,又很和蔼、慈祥,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谁家吃点好东西,都不忘给他送去,大伙都祝他健康长寿。 这老人总也不闲着,把自己带来的花草树木的种子,种到房前屋后,全村人家房前屋后种完了,又在村子的周围种,小苗出来了,老人又拔草、浇水。在他的辛勤莳弄下,花儿开放了,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树木长高了,形成了浓郁的绿荫,整个村子像花园一样美好。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人们被震耳欲聋的怪叫声惊醒,只见一个怪物,张着血盆大口,两眼放出凶光,张牙舞爪地叫喊着:“什么花,什么树,我不喜欢,要把它们统统拔掉!”接着一阵狂风,飞砂走石,刮得天昏地暗,一阵冰雹噼啦噼啦地落下来。正当人们晕头转向的时候,大伙看到那个白胡子老人顶天立地般站在风雨之中,听到他用劈雷一般的声音喊着:“不要怕,美和正义是除不掉的!大家团结起来,把魔鬼消灭掉!”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一齐上阵,老人发给每个人一张弓和许多箭,大家一齐向怪物射去。只听那妖怪一声惨叫,不见了。这时风停了,天也亮了。 村里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聚在一起,欢庆胜利,却不见了那位老人。在老人站立的地方长起一棵大榆树,它枝叶繁茂,苍劲挺拔。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人化作了大榆树。这棵大树,就是神树,它像一个卫士勇敢地站在山岗上,保护着这里的人们,以后魔鬼再也不敢来了,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瞻仰它、怀念它,并给这个地方起名叫“瞻榆”。 瞻榆大榆树的传说(四) 当地还有个传说:在很早已前,这里干旱了许久,百姓为了祈求上苍降雨,已保证庄稼有个好的收成,这里的人们自发的来到这棵“神榆”树下,祈祷神树降雨给人间。可能是百姓的成心,感动了这棵有着百年历史的神树。在百姓三天三夜的祈祷中,天上降了三天三夜的雨。这一年方圆几百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丰收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