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隆冬时节,白山市的山川和田野披上了雪白的冬装。走进江源区,虽然室外气温十分寒冷,但仍然感觉的到这里火热的创业激情。 近些天的几场大雪,使江源区生态旅游重点项目——老岭村八里坡冰清玉洁、水墨丹青,游人纷至沓来共赏美丽的雪景。 2015年末,老岭村八里坡作为长白山写生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吸引了全国知名的摄影、绘画大家和十几所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到这里观光采风。八里坡也以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无边的白雪与古朴的民风,逐步走入国内外人们的视野,被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们赞誉为中国第二雪乡。 江源区正岔街道立新村距离鹤大高速公路出口仅3公里。今年4月,立新村联合丹东市矿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集科研、种植、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在产业园区种植1300亩软枣猕猴桃和200亩高山雪菊花,将园区土地划分后发包给村民经营和管理,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与日常监督。村民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软枣泥猴桃,苗木由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按保底价格回收。村民不出家门便可务工,每年每户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 特色种植——拓宽农民增收路 湾沟镇沙金村是远近闻名的“韭菜村”。村民在5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通过杂交培育出抗寒、抗倒伏、产量高的韭菜品种。 种植过程中,用富含微量元素锶的天然矿泉水灌溉,韭菜味道好的没话说,成为了白山市的品牌韭菜。虽然沙金村韭菜价格比市场价每斤高出2-3元,但从来不愁销路,足不出户就被商贩抢购一空。 如今全村220户居民家家种植韭菜,全村韭菜种植面积达260亩,村内韭菜年收入达65万元,成为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 大石人镇红石村种植西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当时农科站站长崔洪有到长春学习西瓜种植技术归来后,为有种植意向的村民进行了培训。 30年来,红石村从西瓜选种、扣覆薄膜到施加有机肥料,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种植经验。加之当地适合西瓜种植的气候,红石西瓜口感香甜、薄脆,汁多爽口,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全村现有十分之一的农户都种植西瓜,每亩地收入1万元,每户增收5万元,西瓜种植改善了红石村民的生活。 创新发展——助圆脱贫致富梦 大阳岔镇委、镇政府认真研究脱贫项目,经过科学论证、认真考察后,决定在后葫芦村发展长白山雪菊种植加工项目。 去年,后葫芦村成立了长白山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雪菊20亩,产花茶3000斤。当年种植、当年收获,丰收的雪菊卖出了好价钱,新项目增强了村民致富的信心。 尝到甜头的后葫芦村村民进一步扩大雪菊种植规模,今年总面积扩大到200亩。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注册“珍唯真”商标品牌。截至目前,后葫芦村的14名贫困人口纳入合作社。发展雪菊产业,解决村民季节性就业50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江源区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框架模式,大力发展长白山特色农业。 目前,高标准建成了“大阳岔香菇”“绿色五味子”两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及“绿色木耳”和“长白山蓝莓”两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另外,“长白山蓝莓”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获批建设,“长白山猕猴桃”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正在紧张立项,打造“北有猕猴桃、南有五味子、西有黑木耳、东有蓝莓果、中间有香菇”的5大农业标准化产业板块,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长白山特色产业布局,开拓了增收富民的新路。 江源区坚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冰雪嘉年华”旅游节系列活动,目前,神秘的大阳岔干饭盆森林国家公园、胜境长白山雪岭八里坡、风情乡村冰雪游已全面开放,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 责任编辑:王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