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雨淅淅,雾蒙蒙,瞪着一双警惕的大眼睛巡逻在血泪山中。春雨虽有点凉,但心还是那么热,情还是那么浓,责任还是那么重!走过父子坟、夫妻坟、万人坑……望着这面目全非的碑,看着这荒芜的情景,心中如何能平静?国耻怎能忘?爱国教育怎能放松!要确保以铁的事实来证明:亡国之恨,失家之痛!唤起后代要爱国,血泪山这是铁的见证!”这是邱立平在巡视血泪山时写下的一篇《雨中巡逻有感》。 邱立平是白山市“血泪山陈列馆”馆长。1993年4月,他任通化矿务局矿史陈列馆馆长。尽管经历从企业破产失业,到地方政府接受继续留任聘用,他始终遵守着自己的诺言:要用血泪山这段悲惨的历史来教育后代勿忘国耻。为此,他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这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经艰难,不计报酬,尽职尽责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时曾去过‘血泪山陈列馆’,它的前身——‘血泪山阶级教育展览馆’:里面有日本的日式军刀、三八大盖儿、手枪什么的。后来年久失修好像都遗失了,现在的陈列馆没去过,但那里的馆长邱老爷子,这附近的人都知道他!守着‘血泪山’20多年喽!”附近的居民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没有邱馆长,血泪山不能变这么好,他今年64岁了,仍被政府返聘在这里工作,这些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守在这儿,条件挺艰苦的,要不是邱馆长,谁能心甘情愿来这么偏远的地方啊!”。 邱立平到陈列馆上任的第一天,就发现“血泪山”上的遗址由于多年失修损坏严重,原有的陈列文物也大多流失,通往遇难矿工纪念碑的台阶也因长年风化而破败不堪,全馆上下也只剩一些残缺的历史资料。面对这种情况,邱立平第一时间对保留下来的史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并于1994年、1995年两次组织人员对遗址进行维修,分别修缮了“父子坟”、“夫妻坟”等多处遗址。 2005年5月27日,矿务局将陈列馆和血泪山移交给江源县,当时由3人看护,每人月工资仅400元。此时,邱立平思想斗争很激烈,“扔下血泪山不管,到附近的地方打工,月工资最低可达上千元,对日常生活也有保障;如留在这里,家庭生活难以维持。但是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十几年了,对血泪山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如果我走了,血泪山的历史可能会很快被遗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身强力壮,还能看护血泪山几年没问题。”于是,他选择继续留守血泪山。从一名工作了十几年的老馆长,变成了一名看山人。 微薄的收入让邱立平的家庭陷入了很困难的境地,“实不相瞒,当时我兜比脸都干净,小孙女管我要5毛钱买雪糕吃我都没有。钱少怕啥,省吃俭用就过去了,能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就行。”当记者问及邱立平这么多年来坚守在陈列馆的动力时,老人回答了这样一番话:“父子坟、夫妻坟、万人坑、填人沟、白骨坡这一处处遗址,无不控诉着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每一处遗址无不在以铁的事实,诉说着东北沦陷14年中,祖国所遭受的耻辱历史。我觉得有义务保护好这处遗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了解这段屈辱的血泪史,激励他们自强、奋进!”。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邱立平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地为各界参观者做义务讲解员,通过大量史实资料控诉日本侵华的种种罪行,并受邀义务为党员讲党课,讲述在日伪统治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石人矿区是如何带领广大矿工,同日本侵略者开展反抗斗争过程。他编写了《石人血泪山的保护利用和规划》提供给有关部门,并为区委组织部党史办编写了《日伪统治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石人矿区活动情况》,填补了江源区在日伪统治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石人矿区的这段历史。 多年来,邱立平利用多种机会,一直为恢复血泪山这个红色旅游景点而奔波。他说:“如果将血泪山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教育我们的子孙,铭记历史、警示未来起到良好的作用。功在当代、利在长远。” 记者手记 “我是一位老党员了,不要啥条件待遇的,我觉得我这辈子,能尽力把这些遗址保护、修缮好就能瞑目了,咱就是不能让‘血泪山’乃至中国被侵略欺压的屈辱历史被后人遗忘了!”这是采访最后邱立平老人对记者说的一番话。 中国即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多已离世,留给我们的只剩下这些血泪斑斑的遗址。20多年,邱立平用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保护着这些遗址的完整,为后人记住这段历史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江源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70年,仇恨不曾生长,记忆却无法磨灭,这段历史并不会随着岁月的远去而有丝毫淡化;相反,正是有了如邱立平这样有着坚定信念的人的默默耕耘,这段民族成长中至关重要的经历,终会永远地留在中华民族的生命里。( 责任编辑:陈晓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