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的“长线” ——记临江市天湖合作社理事长魏树波
他是大山深处走出去的好儿男,却因为对家乡这片热土的眷恋而重返故里;他也是村里唯一一位选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就是带领113户农民脱贫致富的临江市天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树波。 1974年出生于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的魏树波,祖祖辈辈都是农民。1993年,由于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他与大学失之交臂,随后便踏上了离乡打工之路。他在临江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研究城、乡商业信息,大胆探索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把家乡的农副产品、绿色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城里,同时又将城里物美价廉的日用小百货在村里流动兜售。特别是2000年的一次大豆期货商机,让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50万元。随后,他还在城里做起了物流生意。经过数年打拼,他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并在知名企业谋求了一份好工作。然而,魏树波并未满足于此,在他心中还酝酿着更大的发展蓝图:做“实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03年,当魏树波偶然回到错草村三社时,发现家乡还是10年前他离开时的模样。看着山上荒废的土地、林地及水利等资源,他毅然放弃城里的安稳工作,决定返乡创业。 “我是大山的儿子,要守护好这片山林,要利用好家乡丰富的耕地及林下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建设立体的致富基地,让村民们富起来。”憨厚淳朴的魏树波说。当时恰好赶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可以在村里的坡地植树,而且国家还给相应的补助。于是,他便挨家挨户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希望村民跟他一起干。由于当时苇沙河镇有移民政策,许多村民选择了移民。仅2004年,魏树波就利用积攒下来的资金承包了村民292公顷林地。 2005年,为了让产业有序发展,魏树波从吉林农大聘请了专家,为基地重新做了规划。在292公顷林地上种植红松果林1200亩、林下参500亩、五味子100亩。由于错草村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他一上山就是一两个月,和村民们一起吃住在山上。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冷冻人。他不怕苦、不怕累,没日没夜地为了绿色梦想辛苦奔忙,养起了生态鸡、生态猪、生态牛。住在临江市里的家人心疼他,想让他回家休息几天,他却说:“要想成功,就得付出辛苦!” 2006年,魏树波事业上渐渐有了起色,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要想更大进步,就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工程项目”。2007年,通过公开选拔考试,他正式成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相关的农村实用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从而为家乡脱贫致富打下深厚的科技基础,进一步增强了他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眼前的大山,魏树波做出了更加宏伟的发展规划。2010年,魏树波的苗木繁育项目注册为临江市天湖苗木繁育基地,且带动全村176户农民植树造林,种植苗木200多万株。2011年6月,又带动村民创办了临江市天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绿化繁育致富工程,集种植、养殖与林下经济于一体的立体式生态农业产业。其经营的生态鸡和生态猪,由于天然绿色、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已远销北京、上海、长春等地,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合作社总资产570多万元,成员由6户增加到113户,每户年人均收入由1万多元增加到2万多元。 他拿出40多万元铺设砂石路2.8公里,投入近10万元帮扶灾区及2名贫困家庭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他先后被团省委等八部门联合授予第四届“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创业先锋”,并被吸纳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 故事点睛:聪明、智慧、机遇让他创业成功,希望、坚持、着实让他成就梦想。这个故事最大看点是故事背后的故事:因为有实战经验,他对市场有直觉;因为有学习经历,他对资源有理性。他的成功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 责任编辑:吴海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