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名品的“工匠故事”——吉林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系列报道
鼎丰真:百年老店“糕点之王”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老字号,它不仅记载着历史,传承着传统技艺,也传承着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在长春市南关区大马路与四马路交会处,远远就能看见鼎丰真醒目的招牌——这是长春最具代表性的招牌之一。 清宣统三年(1911年),浙江绍兴人王信瑞在当时的长春市大马路与四马路十字路口处,建起了一个糕点作坊,名为“鼎丰真”。 王信瑞亲自制作的鼎丰真糕点,讲求质量上乘,注重信誉。每件产品、每道工序,他都严格把关:揉不到够劲儿的面绝不成型,造型不够精美的面点绝不入炉烘烤,烤糊一个芝麻粒都不行…… 经历了百年历史,鼎丰真逐渐成长起来。如今,鼎丰真拥有的门店多了,营销的糕点有1000余种,但不变的是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对产品质量的一贯追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鼎丰真,记者走进了位于大马路与四道街交会的中央加工厂。“鼎丰真的主打产品是月饼、汤圆元宵和中式糕点。这几样点心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要在入口入味时体现出鼎丰真自己的特点,则各自有不同的画龙点睛技巧。”在鼎丰真工作20多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承人王放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熟练地指导旁边的学员。 记者发现,王放在和面之前,捏一点面粉放在嘴里尝一下,细细品味后,才进行下一步操作。原来这是鼎丰真师傅们百年流传下来的土办法,其目的是检测面粉品级和吃水程度。“原料的品级是制作中式糕点成败的关键。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师傅们于是想了很多土办法。如今,类似这样的土办法仍在传承着。”王放说。 用鸡蛋和面,不加一滴水,搅拌融合之后,把面团铺开擀成薄饼,再切成均匀的条状后,放入油锅炸透。随后,将炸好的面点裹上糖浆,再铺到有葡萄干、金桔丁和芝麻的盘子上滚动,最后切成块——这就是鼎丰真另一具有文化特色的美食萨琪玛的制作过程。 王放介绍说,萨琪玛为满语谐音,意为切成方块叠起来,是满族的传统风味食品。萨琪玛的制作虽然简单,但是如果原料不好,其口感就会大打折扣。“萨琪玛的特点是酥松绵软,如果面不是好面,油不是好油,那就完了。撞牙粘嘴,嚼起来太阳穴和上牙膛都疼。” 王放说,鼎丰真的面点师傅们都有一双灵活的手。他们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而是要把双手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泡上两分钟。这是他们从师傅那里学到的窍门,可以激活手上的血脉,使之更为灵活。 不断的传承,不断的创新,鼎丰真靠着用料之“真”、花色之“真”、技术之“真”、服务之“真”,百年积淀的“真”字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之作。
“炼器者,匠也”。讲述吉林名品的“工匠故事”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毋庸置疑,吉林制造需要“工匠精神”。只有厚植工匠精神的土壤,才能让更多的“吉林名品”在白山松水间蓬勃生长。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