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名品的“工匠故事”——吉林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系列报道
佰顺:一粒好米是如何“炼制”的 一粒大米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展现的是希望,在赵明柱眼中如生命般珍贵。 赵明柱是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4年“松江佰顺”系列产品荣获了吉林省名牌大米称号。 什么样的大米才是好大米?赵明柱手捧一把大米告诉记者:“一粒好的大米要颗粒饱满、味道甘甜、口感松软。” 一粒好米是如何“炼制”出来的?记者走进佰顺米业,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有序地进行作业。这样的场景对于“门外汉”来说,看似平常,但是在听了车间工人的介绍后,记者不禁感叹:一粒米的“成长”过程竟如此复杂。 “从没有去皮的稻谷到晶莹剔透的大米,足足要经过18道工序。”在工厂工作了近10年的刘师傅向记者介绍:“稻米进入提升机后首先来到圆桶初清筛,目的是清理掉米中的杂质;再进入振动清理筛,去除水稻表面的小杂质;接着进入去石机来清除所有杂质;然后还有砻谷机去壳、立式砂辊米机打油皮、白米分级回转筛清除碎米、光电色选机清除霉变粒……18道工序加工完成后,才可按类别装袋投入到全国各地市场销售。” 如果说这18道工序仅是常规生产加工的过程,那么每道加工过程中的追求完美则无疑体现了公司所继承的“工匠精神”。 “单以多级抛光这道程序来说,我们提取150米深的地下水,经过科学水处理系统,达到饮用矿泉水标准。用水进行免淘洗抛光处理,使大米表面形成保护膜。”赵明柱说,“这套水处理系统投入了百万元。好米必须配好水,为了追求品质,一定要让每个细节都尽量做到完美。”为了选好种,赵明柱还反复与科研部门论证,引进优良品种,以保证源头的安全和优质。 “我觉得一个企业被认可,一定归功于产品的好坏、企业的信誉。”赵明柱说,每一个企业都要经历一定的成长过程。佰顺米业,从1999年创立之初仅有7个员工,厂房也只有几百平方米,历经多年发展,由小变强,成长为集绿色水稻种植、粮食收购、稻谷深加工、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经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 一路走来,保证质量是佰顺米业发展的前提,生产精品是它的发展动力…… “炼器者,匠也”。讲述吉林名品的“工匠故事”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毋庸置疑,吉林制造需要“工匠精神”。只有厚植工匠精神的土壤,才能让更多的“吉林名品”在白山松水间蓬勃生长。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