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春节将至,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倡导就地过节,全国多地也鼓励非必要不返乡,减少人员流动,以有效防控疫情。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返乡过节的朋友,针对这些人群,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那么返乡途中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影响最小?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本期《求证》邀请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何泽教授给大家讲一讲。 三大防护神器要带好 何泽:首先,大家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能心存侥幸,要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做到非必要不出行,不聚集、不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如果不可避免外出时,要尽量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同时提前备好以下3样“神器”,最大限度保护我们的健康。 1.口罩。出门一定全程佩戴口罩,首选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需要注意的是,调整口罩位置时尽量触碰口罩边缘,并且碰后就要洗手;佩戴口罩前也要洗手,如果不方便可用免洗洗手液代替;口罩要与鼻子轮廓贴合,金属丝部分要卡在鼻梁上塑形;摘口罩时只需接触边缘、带子,不要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口罩正面;口罩一旦摘下,最好不要重复使用,使用过后请包好丢弃。 2.肥皂或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因为洗手防病比口罩还重要!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而且从公共场所返回、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流水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 3.消毒用品。出门乘坐交通工具时,可以用消毒湿巾,对扶手、座椅、小桌板等身体能够接触到的地方进行擦拭消毒,这些地方最容易携带病菌。 高铁出行:六大要点需记牢 何泽:返乡出行期间,面对各类公共交通工具,选择不同,注意事项也不同。如果选择乘坐高铁,因高铁人流比较密集,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 1.在车上尽量不要讲话,因为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会有飞沫出来。人与人之间尽量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最好根据自己的行程时间选择携带口罩的数量,一般建议一次性口罩的佩戴时间不超过4小时。 2.戴口罩前和用完口罩后清洗双手;佩戴和摘下口罩的过程中都不要用手触碰口罩面;除了戴口罩,还要勤洗手,时长要超过20秒;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等遮住口鼻。 3.建议随身携带封闭包装的食物以及独立包装的一次性饮用水,避免使用公共饮水设备,避免食物和水暴露在外引起感染风险。 4.尽量不要摘下口罩吃东西。如果一定要吃,请务必先清洗双手,使用餐具接触而不要用双手直接接触食物。 5.如果是卧铺尽量自己准备颈枕或者小毯子,避免交叉感染。 6.提前网上购票,尽量直接使用身份证进站,避免在售票厅、取票厅等场所的暴露。 乘坐飞机:较安全的公共交通方式 何泽:通常情况下,飞机客舱每2至3分钟置换一次空气。飞机通风系统主要使空气上下流动,不是前后流动,这种循环方式可以降低病毒在飞机上扩散的可能性。可以说,乘坐飞机是较安全的公共交通方式。即便如此,我们也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1.提前关注航班信息,在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非必要情况下不要摘下口罩。 2.尽量使用手机APP自助值机和扫码登机,减少接触。 3.做好手部清洁消毒。在机场公共区域、登记口等很多地方都提供手部清洁消毒产品。 4.如果在机场或者航班上感觉到有发热、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请立即向机场工作人员或乘务员寻求帮助。 5.使用机上盥洗室冲水时,注意先关闭马桶盖后再冲水,减少相应风险。 自驾:相对最安全的出行方式 何泽: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毫无疑问自驾是相对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染的风险,在自驾过程中仍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1.确定乘载人员的健康,如近期有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的情况,应暂缓出行。尽量搭载家人,别有外来乘客。 2.乘车前最好对车门把手、方向盘、挡位拨杆等经常接触、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部位用酒精擦拭消毒,车厢内消毒以喷洒、擦拭方式为主,同时要注意消防安全。 3.随身携带消毒及防护物品,如便携洗手液、消毒纸巾、口罩等,以便随时消毒和使用。 4.保持车厢内空气流通。在寒冷天气下,长时间打开空调后,记得不时打开车窗通风。 5.途中如果因为加油、去洗手间而上下车,应做到下车时戴好口罩,上车前认真洗手或用酒精等消毒。 行程结束后如何做 何泽:1.到达目的地后,把用过的口罩放进塑料袋密封,包好扔进垃圾桶,然后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洗手。 2.换下的衣物消毒清洗,在通风处晾晒。用酒精棉片给手机、耳机等随身物品消毒处理。 3.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查询自己所乘坐的车次是否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同程者。 4.行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人群,为了以防万一,按照国家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返乡后要保证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5.最主要的是注意合理作息,保证睡眠充足,坚持晚上10点前入睡,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同时积极调整心态,排解负面情绪,保持身心健康。(本报记者 张添怡) ( 责任编辑:新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