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前,农安县三岗镇14个村、108个居民小组9000公顷土地上的秸秆,全部留在大田里,为保护黑土地做好了还田准备。 “农安县十年九春旱。‘秸秆全覆盖’能保护土壤墒情,保证一次出全苗。秸秆还田,不仅保护了黑土地,还减少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农安县亚宾合作社是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基地,更是“梨树模式”的受益者和推广者。 从2018年开始,仅三岗镇,每年都有10多家合作社分抢秸秆。发电、加工有机肥、加工饲料……除了本地合作社,黑龙江、内蒙古等外省区大型打包机也来作业。 从前愁人的秸秆,如今成了抢手货! 如何争取秸秆还田?常亚宾分了三步走: 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合作社流转土地170公顷,托管土地560公顷,全部采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和高留茬耕作。多年积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400斤,节约成本600元,粮食增收1000斤。 联合当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及分散的农户,共同学习秸秆还田技术,保证秸秆还田后,第二年出全苗。 争取政府支持。常亚宾在农安县争取了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和盐碱地秸秆还田改良与治理项目,并和托管农户签订协议。同时,合作社又与政府签订了秸秆不离田,防火由合作社和农户共同看管的“保证书”,形成了“农户+合作社+政府”共同保护秸秆的模式。 “我们的经验是以还田为首选,对于用不完的2000公顷常规种植的秸秆,我们将其打包成套袋小方包,做牛羊饲料……”常亚宾这样说。(本报记者 孙翠翠) ( 责任编辑:新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