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长春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长春
  地方资讯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座谈会在长春召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论坛在长
我市划定15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以文化之礼 庆百年韶华
下足绣花功 打造生活垃圾分类长春
长春市实施首例生态环境领域“一案
长春人眼里的公交新变化
长春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
 
  节约行动
废旧电池回收箱进小区
秸秆还田开启保护性耕作高级态
农安畜禽粪污变“宝”记
前进中的长春节约论坛
绿色发展,节能先行
2019长春节约论坛召开
生物节能减排新技术发布会召开
长春开展节水宣传进校园活动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地方资讯    
下足绣花功 打造生活垃圾分类长春模式
时间:2021-5-28  来源:长春日报  
  生活垃圾分类,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大局。
  
  时下,走在长春的街头巷尾,生活垃圾分类已从“热门话题”变成“身体力行”。居民家中,不同颜色的垃圾箱提醒大家从源头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小区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绿色生活从垃圾分类开始”等宣传标语设在明显位置,智能垃圾箱让垃圾投放更加精准;各大商场、公共场所,巨大的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片,分类垃圾桶被摆放在醒目位置……生活垃圾分类已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成为社会新风尚。
  
  作为全国46个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我市以市民文明行为培育养成体系和生活垃圾分类运行体系建设为主线,全面打造“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不落地收运、就地就近处置、两网融合收集”等具有长春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
  
  喜人的效果,得益于我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的超前意识和大胆创新。
  
  长春把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教育养成工作,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推动文明自觉从印象到细节的深入、从宏观到微观的解读、从思想到行动的引导,实现从知晓到实践的统一。
  
  长春以“垃圾不落地收运、两网融合收集、就地就近处置”为出发点,通过“定标准、树模式、强监管”等工作路径和主要举措,夯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每个运行环节的工作基础,有效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设置分类收集设施13.1万个;配置分类收集、运输车辆1055台;建成1座日处理能力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7座小型居民厨余垃圾分类转运处置站,厨余垃圾总处理能力620吨/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长春振兴的关键之年。我市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市、区持续发力,多部门齐抓共管,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努力实现大提升、大突破、大跨越,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做出贡献。
  
  高位推进推动绿色发展
  
  生活垃圾分类,节能环保、利国利民,但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部门协作、多领域分工,统领全局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出台《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任务、分类标准和责任分工;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行体系和市民文明行为培育养成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确立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行和宣传教育模式;出台《关于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实施方案》,明确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打造6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实现由点到面的有序推进……作为全国46个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我市成立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调动各城区、开发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局,全面负责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考核检查,各城区、开发区,各街道均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市、区、街道和社区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项进程。
  
  各重点行业主管部门深入推进本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市直党政机关设置宣传板400余块,张贴分类标识2000余张,印发指导手册20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市教育局编制印发中小学和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教材8万余册,开展8场专题培训,在全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市卫健委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推动全市医疗行业各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19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长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同时,结合两部法律法规的实施,先后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分类指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基本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市城市管理局每月对城区、开发区开展考评,结果纳入全市城市管理考评体系。
  
  丰富载体倡导绿色生活
  
  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组建生活垃圾分类“百人宣传团”深入街道社区和单位,宣讲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各城区、开发区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主题活动,提高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和准确率;举办“小手牵大手”共建美丽家园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我市把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教育养成工作,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推动文明自觉从印象到细节的深入、从宏观到微观的解读、从思想到行动的引导、从知晓到实践的统一。
  
  市城市管理局充分整合媒体资源,开通“城市管理热线”,设立“垃圾分类进行时”等栏目,创办《新时尚社区报》,专题宣传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通微信、微博及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信息4645条;在公共机构和居民小区累计设置各类宣传设施6.6万套;与市志愿者联合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同时,各区、街道和社区整合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和分类督导员,发放各类宣传品300余万份;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2608次、培训7700余场,累计参与活动190万人次,入户宣传覆盖率超过90%。
  
  我市强化实践养成,扎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能力培育。开展培训教育,全面织网,市、区、街道和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培训7000余场;强化党建引领,全域推进,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单位、医疗机构和大型企业等系统,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号召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和指导;抓好学校教育,全程融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编制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材,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教材,通过课堂知识传授、主题班课激发意识、制度规范行为、课外动手实践,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知、情、意、行”之中;志愿者模范引领,全民参与,与市志愿者服务协会联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街道、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的“四进”活动,充分利用志愿者服务机制,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群体参加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活动。
  
  同时,我市强化规范约束,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城市管理考评,依照国家考核暂行办法,结合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际,细化考评标准,每月对城区、开发区开展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全市城市管理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各区分别建立以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为主要力量的“三长”生活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队伍,在试点小区和单位设志愿督查引导员,加强对社会和市民的督查约束,在监督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民践行、全民监督;建立健全工作整合机制,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体系与文明城创建体系深度融入,一方面将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融入创建工作,作为创城工作的一项任务强力推进;另一方面,借力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进一步将公益广告宣传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有机结合,提高公益广告宣传工作的覆盖面。
  
  创新行动打造绿色产业
  
  垃圾分类后,回收处理是关键。
  
  我市以“垃圾不落地收运、两网融合收集、就地就近处置”为出发点,通过“定标准、树模式、强监管”等工作路径和主要举措,夯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每个运行环节的工作基础,全面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的运行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分类收集设施13.1万个;配置分类收集、运输车辆1055台;建成1座日处理能力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和7座小型居民厨余垃圾分类转运处置站,厨余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620吨/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
  
  按照国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我市结合实际逐步优化作业流程,形成了“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不落地”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即采取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和服务单位上门收集”的方式收运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并在物业小区的每栋楼设置一组分类收集容器,用于居民误时投放,其中厨余垃圾运送至小型厨余垃圾末端处置站,其他垃圾经垃圾转运站运送至焚烧发电厂实施无害化处理。有害垃圾投放到社区办公场所设置的有害垃圾投放点,由环卫部门使用“有害垃圾收运车”运输至有害垃圾暂存点临时存放,由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企业运输和无害化处置。可回收物由片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上门收集,回收后进入再生资源回收领域。
  
  同时,我市以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逐步清理四环路以内废品收购站,推广“定点、定时、定车”不落地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借助互联网+网络回收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实行网上预约和电话预约,与生活垃圾分类有机结合、无缝衔接,实现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两网融合”。目前,全市已有427台统一标识的封闭厢式再生资源回收车替代过去的废品收购场站,极大地降低了由废品收购站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邻避效应,让更多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
  
  针对国内厨余垃圾处理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实际,我市于2018年开始试点厨余垃圾就地就近处置,在全市规划布局18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大型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2座,总处理能力700吨/日;小型厨余垃圾处置站16座,每座处理能力50吨~60吨/日。目前,在全市建成了7座小型厨余垃圾处置站和1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初步实现了居民厨余垃圾就地就近处置。正在建设厨余垃圾处理设施2座,处理能力分别为60吨/日和500吨/日;各区列入规划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8座,累计处理能力不低于400吨/日,可满足“十四五”期间我市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 责任编辑:新颖 )
榆树市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