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长春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长春
  地方资讯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座谈会在长春召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论坛在长
我市划定15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以文化之礼 庆百年韶华
下足绣花功 打造生活垃圾分类长春
长春市实施首例生态环境领域“一案
长春人眼里的公交新变化
长春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
 
  节约行动
废旧电池回收箱进小区
秸秆还田开启保护性耕作高级态
农安畜禽粪污变“宝”记
前进中的长春节约论坛
绿色发展,节能先行
2019长春节约论坛召开
生物节能减排新技术发布会召开
长春开展节水宣传进校园活动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环保行动    
绿色低碳之路蕴藏新机遇
时间:2021-7-15    
  绿色低碳之路蕴藏新机遇

  经济参考报

  低碳转型,是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与会人士认为,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这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将助力绿色金融、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的发展繁荣。

  ——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根据预测,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的投资将达到百万亿元级规模,资金需求大,绿色金融空间也很大。”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与会专家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金融业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绿色金融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引导和服务的双重作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绿色溢价,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金融的本质就是要将一项项的生态环保任务转化成发展潜力。”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说。

  陶以平认为,绿色金融在继续服务污染防治的同时,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工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形成新的服务着力点和业务增长点。

  ——绿色能源空间巨大。在“绿色清洁能源”主题论坛上,6项能源投资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总投资超过千亿元。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多名与会人员认为,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是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实现“双碳”目标也给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

  “绿色低碳对于我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金山分析,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风电、光伏的装机量需要达到12亿千瓦,目前还存在巨大的缺口,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提出,根据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要达到75%至85%,下一步要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专家同时指出,风电与光伏产业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资额近万亿元,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绿色技术创新潜力无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说,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立足长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在他看来,绿色技术应该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二是少排放或零排放;三是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竞争力的成本。光伏产业的发展证明,通过努力做到这三条是有可能的。

  “减排离不开大数据,也离不开it技术。”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管连平认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信息化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家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为高排放、高耗能的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服务。

  管连平表示,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到能源管理、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领域,会带来显著的能效提高和节能减排效益。

  还有专家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要求低碳、脱碳技术要有革命性的突破和创新,也为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多平台和场景。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重大科技攻关,智能电网、储能、氢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研发推广等,都有望迎来一个“蜜月期”“爆发期”。(记者高敬 潘德鑫 )


  


( 责任编辑: )
榆树市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