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长春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长春
  地方资讯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座谈会在长春召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论坛在长
我市划定15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以文化之礼 庆百年韶华
下足绣花功 打造生活垃圾分类长春
长春市实施首例生态环境领域“一案
长春人眼里的公交新变化
长春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
 
  节约行动
废旧电池回收箱进小区
秸秆还田开启保护性耕作高级态
农安畜禽粪污变“宝”记
前进中的长春节约论坛
绿色发展,节能先行
2019长春节约论坛召开
生物节能减排新技术发布会召开
长春开展节水宣传进校园活动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地方资讯    
我市划定15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
时间:2021-7-18  来源:长春日报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日前印发。“意见”要求:全市要加快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扎实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意见”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意见”规定,“三线一单”对全市共划定15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50个,占全市总面积的34.83%(黑土地保护单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区、黑土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重点管控单元99个,占全市面积的50.30%,主要包括经济开发区、城镇开发边界内等开发强度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和环境问题相对集中的区域;一般管控单元9个,占全市总面积的14.87%,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以外的区域。
  
  “意见”明确了分区管控要求。环境管控单元内开发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和有关规划前提下,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避免损害所在单元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质量,实施差异化管理。
  
  优先保护单元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禁止或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开发建设。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外各类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敏感区域、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和黑土地保护区,按照保护对象不同属性和功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限制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对于功能受损的优先保护单元,还应当优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点管控单元应当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按照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水环境重点管控区、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和土壤污染风险重点管控区,应当按照管控对象不同属性和功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分类实施重点管控。
  
  一般管控单元应当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意见”还明确了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风险管控防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四个维度,执行“2+1+11+158”四个层级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为“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1”为全市总体管控要求,“11”为县(市)区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158”为环境管控单元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
  
  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县(市)区、开发区,各部门要在相关立法、专项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制定、城镇建设、资源开发、重大项目选址、执法监管等方面,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重要依据。强化“三线一单”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论证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不符合的依法不予审批。
  
  

( 责任编辑: )
榆树市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