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野 资料图片
2012年4月,著名作家梅娘以92岁高龄乘车从北京回到长春,并专程到东北师范大学缅怀其授业恩师孙晓野。一代名师孙晓野被梅娘称为“两个对我影响最深的人之一”,而另一位对梅娘影响最深的人则是她的父亲,可见孙晓野对梅娘的影响之深。记者在查阅了诸多史料之后,发现孙晓野的人生经历同样值得浓墨重彩地叙述,他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名师。
著名古文字专家
孙晓野祖籍河北乐亭,原名常叙,1908年12月生于吉林市。孙晓野的父亲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文艺发烧友”,他擅长汉碑、篆刻和山水画,每当与友人在一起时,便自号为“先进野人”,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小野”。对幼时家境贫寒的孙晓野而言,父亲的言传身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艺术熏陶。
1923年3月,孙晓野考入了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后的日子里,孙晓野在古金文、印章、诗、画等方面的造诣突飞猛进。毕业之后,孙晓野在省立女子中学做国文老师。在这里,他接触了郭沫若先生的著作,非常钦佩这位中国古文字研究的开拓者。郭沫若先生的著作中有新的唯物史观的见解,有旧的“朴学”考据的方法,而所用的材料又是他曾经下过一些功夫的殷墟卜辞和殷周青铜器铭文。1934年,孙晓野因为写下《两清古鉴商周文编》和《释监》两篇文章,受到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的青睐。从此,孙晓野在古文字研究的道路上快步疾驰。1948年,孙晓野编写了《中国语言文字概要》,在古文字、古音韵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
解放后,孙晓野三次担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上世纪50年代前期,他写成了《中国语言文字学提纲》(上、下册)、《古代汉语文字》、《古代汉语语音》、《汉字流变图谱》等。1955年,他创作了《汉语史例》。1956年出版了《汉语词汇》,该书是高等院校语言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而当年在香港由于购不到刊行的《汉语词汇》,竞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孙晓野一生成就斐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修辞学会顾问、吉林省语言学会理事长、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史馆馆长等职务。
“长春四老”之一
孙晓野的书法功底非常雄厚,他与于省吾、罗继祖、丁盛文被誉为“长春四老”。现今东北师范大学正门前的“为人师表”及校训石刻正是孙晓野先生的题字。2012年4月,梅娘在东北师大缅怀恩师孙晓野时,曾抚摸着先生的字迹动情地说:“真是太不容易了!”
“长春四老”皆是国内知名学者,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学问与人品俱佳。孙晓野先生的学生武占坤、马国凡曾撰文回忆道:“文人相轻,这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不知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信口雌黄地贬斥别人,十足表现旧日文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轻薄。这类毛病,在孙师身上找不到一点影子。我们听了孙师6年课,他无论提古人,道今人,都是以肯定的口吻称道之,就是批改我们这些学生的作业,也是先把成绩写够写透,再指出不足。”
80岁高龄入党
1956年,孙晓野在同事张毕来和何善周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0世纪60年代初,孙晓野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86年6月,离休前夕,他又一次向党组织提出自己蕴蓄已久的愿望。1988年7月30日,已经80岁高龄的中文系名誉系主任孙晓野教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年,文化大师孙晓野在长春逝世,但是他的学问与人品却令后人景仰不已。他的学生梅娘生前也曾著文回忆孙晓野授课的情景,梅娘写道:“他为我们讲解《楚辞》的时候,不仅带领我们欣赏《楚辞》那优美、贴切、生动的词句,还把我们引到屈原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之中。我背诵着离骚的警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我深深地激动了,眼前幻化出屈原那岸然伟立的身躯。这是我们的祖先,我们该怎样才能无愧于英雄的先祖?我暗自庆幸,我们遇到的是多么优秀的老师。”
如今,不仅孙晓野先生那一代文化大师都已去世多年,就连孙晓野的学生、被誉为“最后一位民国作家”的梅娘也于今年去世。更让人不敢多想的是,那些建国初期工作在长春的文化巨擘健在的也为数不多了。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长春文化名人的研究工作却依然滞后,这一点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