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缅怀老市长
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任长春市市长刘居英在京逝世
2015年12月6日,曾任原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任、原铁道兵副司令员的开国少将刘居英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这位戎马一生、为共和国立下赫赫功劳的老人与长春解放前后的历史息息相关。长春不仅是他的故乡,也是他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上世纪中叶,在这座城市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时期,他曾两次出任长春市市长,虽时间不长,却足以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9日,“踏查长春”微信平台展开了“回顾历史,缅怀老市长”的讨论,以再现历史的方式,向刘居英老市长致敬。

刘居英(资料图片)
第一次出任长春市市长——
临危受命任苏军军管时市长
1945年9月,正在山东临沂工作的刘居英接到山东分局书记罗荣桓的电话,叫他连夜回去,原来是中央调干部紧急支援东北。当时指定了18集团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萧华、115师后勤部长吕麟及刘西元、吴瑞林和刘居英等5人紧急到东北去。
抗战胜利后,东北因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美、苏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三国四方”争夺和斗争的焦点。1945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在3个月内抽调11万大军、2万名干部奔赴东北。刘居英等5人是山东派出的骨干领导力量。
刘居英初到东北时,他的任务是接收从延安和各根据地陆续派来的干部。之后,他的任务是随万毅纵队投入到发动群众、清剿土匪、建立根据地的工作中。1945年11月初,正在梅河口前线的刘居英被紧急召回东北局。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告诉他:“我党已经和莫斯科商定,苏联在长春军管,由我们选派一人当市长。经研究,你做过政府工作,决定派你去,今明天就走。”陈云还嘱咐刘居英:“委任你当苏军军管时期的市长,市长就是政府,首先要以政府名义来掩护我们党的工作,其二利用合法政权保证苏联红军的供应。”陈云让刘居英到长春去找时任苏联红军长春卫戍副司令的周保中同志和时任中共长春市委书记的石磊同志。
刘居英家在新立城,17岁离开家,此时再回来已28岁。1945年11月8日,刘居英乘火车回到阔别11年的长春,在周保中的带领下,来到坐落于长春斯大林广场(现人民广场)南端的苏联红军长春市卫戍司令部,见到了卫戍司令加尔洛夫少将。
下午两点钟,在苏联红军谢德林少校的陪同下,刘居英走进长春市政府大楼(现中共长春市委办公楼),从曹肈元(伪满要员,日本投降后接任于镜涛担任长春市市长)手中接过相关图章、人员名单、金库存款单等物品,担任市长职务。
简单交接后,28岁的刘居英正式上任。当时,长春市政府内还是原机构,人员多是旧政府人员,工作极难开展。刘居英根据市委的精神,任命了一批我们自己的区长,又向市公安局派去大批干部,公安局的正、副局长都由共产党员担任,将政权掌握在我党手中。他还逐步安排我党干部到政府的各重要部门任职。
几天后,在长春市的主要街口张贴出了《长春市民主政府第一号布告》,公布了新的市政府七项施政纲领。施政纲领围绕与苏军的关系、市内建设和商业的恢复、惩治汉奸、改善民生、恢复教育等方面展开,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
当时,因苏联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协议,刘居英的身份并未公开。他担任市长后,长春国民党东北行营的高官要员纷纷开始猜测和调查刘居英的政治背景,很快一份密电递到了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的手中:“刘居英系共党山东局秘书长。”
紧接着,国民党一边向苏联发出抗议,一边在广播电台攻击共产党。刘居英一面着手建立党的武装部队,组建长春保安总队,即中共长春卫戍区;一面让长春市民了解新政府,在斯大林广场召开群众大会,详细解释施政纲领。随后,他带领全市人民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恢复经济、肃清敌伪残余的工作。长春出现了没有官架子、不欺压老百姓、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的市长,城市秩序很快得到恢复,工厂开始生产,商店开张营业……
但由于国民党在重庆和全国各地大造反苏舆论,并联合美英等国向苏联施加外交压力,使苏联在外交上陷于被动局面。为维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受影响,苏联红军不得已正式向中共东北局提出,苏军改变了公开支持我党我军的政策,要求我党政军机构撤出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
1945年12月14日,当了40来天市长的刘居英被迫率部撤离长春,带出的卫戍部队3个团编为吉林军区独立支队,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吉黑支队。在此期间,刘居英参加了吉林省政府的筹建工作。12月27日至30日,吉林省人民代表会议在永吉县岔路河镇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55人,列席代表9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吉林省历史上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周保中任主席,刘居英任秘书长。
第二次出任长春市市长——
新政府组建成为我党领导下首任市长
1946年4月14日中午,苏军撤出长春。两个小时后,我军开始攻打长春。中共长春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成员及《长春新报》的工作人员于1946年4月18日随部队进入长春,新的市委和市政府随即组成。长春市第一个民主政府正式诞生,党在长春的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成立的市委仍由原地下中共长春市委书记石磊(曹瑛)担任书记,组织部长为陈东平,宣传部长为赵东黎。市委机关设在北安路伪满祭祀府副总裁沈瑞麟公馆。新组建的长春特别市人民政府由刘居英任市长,张文海任秘书长,张化东任市公安总局局长。市政府的工作人员除有各根据地和延安派来的同志外,还安排了一批光复后由党培养的新干部,如青年读书会的学员。此外,还留用了一些旧职员。
中共中央东北局为加强对长春的领导工作,于1946年4月24日调整了中共长春市委委员会,由林枫、石磊、陈东平、叶季壮、邹大鹏、刘居英、张文海等17人组成。市委书记由东北局组织部长林枫兼任,石磊改任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
刘居英成了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任长春市市长。他在1946年4月18日和19日,连续在长春广播电台发表讲话,宣布原施政纲领依然有效,宣布政策,稳定人心。按照党的部署,刘居英提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明确提出市政府当前任务是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全力支援前线,恢复市内秩序,清理敌伪残余。
在解放长春的战役中,变电所和供电线路遭到敌人破坏。市政府于长春解放的第二天便组织电业工人抢修变电所和供电线路,一边抢修,一边恢复局部供电,到4月29日全市恢复供电。与此同时,市政府还组织了自来水工人抢修供水设备,修堵漏水管道,调整水压和供水量,每日可向市区供应8吨水,基本可以保证全市正常用水的需要。广播电台开始向市民广播,电车已大部分恢复通车,电话畅通,市内20家邮电局正常营业,商店全部开业,市民生活恢复正常。4月27日,全市中小学开始复课。
此外,市政府于长春解放的第二天便接管了市公安局,并抽调部队维护社会治安,抓捕敌伪残余分子,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按市委决定,把全市分为敷岛、长春、东荣、和顺、宽城、东光、顺天、大同等8个区,并组织了8个工作队分别派驻这8个区开展发动群众的工作。废除了旧的保甲制度,建立临时区政府、分区公所和街组三级基层政权。为推动民主改革,工作队帮助群众组建工会、贫民团、房产团、清算委员会、自卫队等群众团体和组织。
就在刘居英领导长春市政府对长春进行恢复性建设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开始组织反攻。东北局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为保存我军实力,摆脱被动不利局面,根据党中央变阵地战为运动战、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5月23日下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当晚11时集合,零时立即撤离长春,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二三战略转移”。刘居英市长是在23日黎明最后一个撤离长春的,他在烧毁文件,确认各区的同志们已安全撤退后,才换上便衣,带着警卫员向城外撤出。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