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长春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长春
  地方资讯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座谈会在长春召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论坛在长
我市划定15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以文化之礼 庆百年韶华
下足绣花功 打造生活垃圾分类长春
长春市实施首例生态环境领域“一案
长春人眼里的公交新变化
长春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
 
  节约行动
废旧电池回收箱进小区
秸秆还田开启保护性耕作高级态
农安畜禽粪污变“宝”记
前进中的长春节约论坛
绿色发展,节能先行
2019长春节约论坛召开
生物节能减排新技术发布会召开
长春开展节水宣传进校园活动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趣闻传说    
长春万寿寺的传说
时间:2016-1-5  来源:新浪网  
  老北京人有“崇效寺的牡丹,嘉兴寺的荷花”之谚,这里的嘉兴寺是老北京八大古刹之一,在嘉庆年间,嘉兴寺的元宝和尚来到伊通河岸,在那里建下了长春第一座寺院建筑——万寿寺,之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关于元宝和尚和万寿寺的传说。如今,毁于“文革”时期的万寿寺得以恢复重建,关于它的过往,学者又给出了新的考证。
  
  万寿寺开山建庙的传说
  
  在长春市奋进乡小城子村小城子古城遗址处,原有一座清代古寺——万寿寺,有关史料和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都说此寺是当时北京嘉兴寺的元宝和尚来此创建的,建于长春设治前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
  
  元宝和尚腿跛,是个大弯腰,《长春市志•宗教志》上说,元宝和尚是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关于元宝和尚和嘉庆朝的摄政王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据说有一次摄政王在北京的嘉兴寺进香,主持方丈派了一个小和尚去敲钟,结果这个小和尚是个罗锅,怎么也够不到那个吊起的大钟。小和尚急得往上一窜,哪想到脚下走空从台阶上滚了下来。他弯腰驼背加上一身黄缎僧衣,远远看去好像一个元宝在滚。摄政王笑道:“好个元宝!”机灵的小和尚立刻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谢王爷!”从此“元宝和尚”就叫开了,他真正的法号却是很少人知道。
  
  当年长春一带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领地,清政府曾明确规定,“蒙旗”一律禁止招垦,蒙古王公的封地不许出典或买卖,并设立边关哨卡,派官员把守,禁止内地民人入境开垦。但郭前旗蒙古王公恭格拉布坦却私召“流民”越过柳条边垦种收租,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流民越来越多地越过柳条边垦种,让原本荒废了的“金代小城子古城遗址”再一次萌发了生机,形成了小城子村。
  
  据传,摄政王听说小城子村的繁荣,特意安排在当地修建万寿寺,开山建庙者就是受摄政王喜爱的元宝和尚。
  
  主事和尚一度调解民间纠纷
  
  万寿寺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1799年全部竣工。建好的万寿寺占地约1万平方米,工程之大,耗资之多,可与北京的嘉兴寺相比。而建筑万寿寺的费用,一部分由“官家”供给,一部分出自豪绅大家,其他捐赠者不计其数。
  
  万寿寺总体上分为前殿7间(即马殿),中间12间为正殿,后殿5间。寺里有东西两廊,左右还有两个跨院。东跨院住着僧众,西跨院建成时空着没有用,后来作为学校。原来,当年该地没有学校,也没有衙门,市场管理部门就更没有了,万寿寺就承担了他们的职能,在西跨院成立了学校,安排主事和尚调解民间纠纷,还为雇工确定工钱标准等。
  
  在万寿寺的殿前有钟、鼓楼各一间。前殿靠右侧还有一个化纸炉和一个长方形的石桌。可能是鉴于当地的人多为外省所来,信奉的神佛也不同,万寿寺里不但供着玉帝、释迦牟尼、娘娘的塑像外,还供着关羽。此外,万寿寺还设有功德堂、狐仙堂等。中间正殿上方悬挂的黑漆金字牌匾上写着“惠我无疆”。院内四周遍植草木,环境清幽。史料上说,万寿寺建成后香火极盛,僧人最多时有50余名,四面八方的信徒争相来做佛事,小城子一带也比之前更为繁华。
  
  元宝和尚此后一直生活在万寿寺,死后被停放在寺外的塔式坐观里。接替他的主持永庆和尚不守清规戒律,几年下来寺里的财产被挥霍一空。偌大的一座万寿寺渐渐消沉。之后的主持六和尚、四和尚、空耀和尚等虽有心兴隆,无奈力不从心,年轻僧侣渐去,万寿寺只剩老弱僧人勉强维持香火。
  
  1934年时,长春市内修建了般若寺,万寿寺更受冷落。“文革”时,万寿寺被拆毁,遗址辟为农田。
  
  专家考证万寿寺与乾隆有关
  
  在现有的关于万寿寺的记载中,混杂着一些传说故事,多认为元宝和尚是清嘉庆摄政王的“替僧”,而万寿寺正殿所挂牌匾“惠我所疆”四字为摄政王所书,当地民间也多认可此种说法。但长春市地方志编委会方志馆管理处处长孙彦平却通过考证,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万寿寺是一座有着隐秘背景的为乾隆皇帝祈寿的寺院,并和当地开发设治有着直接关联。
  
  孙彦平说,元宝和尚并不是摄政王的“替僧”,因为那时虽然嘉庆帝已经继位,但乾隆还活着,且已经明确被认定是太上皇了,乾隆总揽朝政,也没有设什么摄政王。摄政王一人并不存在,元宝和尚又怎么能是他的“替僧”?
  
  从过往一些情况看,“替僧”建寺一般都是替“身主”祈福祈寿,并按照“身主”的身份和意愿为寺院命名。假如元宝和尚真是嘉庆时某一位摄政王的“替僧”,为某一位摄政王祈福祈寿,他建的寺院是不应该叫、也不敢叫万寿寺的!因为“万寿”二字只有与皇帝有关时才能使用。当时总揽朝政的人是乾隆,别说没有摄政王的存在,即便有的话,又有哪个摄政王敢明目张胆地让“替僧”为自己建一个叫万寿寺的寺庙?
  
  真正能够担得起“万寿”二字的只有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元宝和尚建万寿寺是为乾隆祈寿!“北京嘉兴寺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寺院,建于明朝,清康熙朝重修,在乾隆朝时其住持曾受过乾隆的皇封,属皇封的寺院。”孙彦平说,皇封的寺院为乾隆皇帝安排个“替僧”以代替皇帝修行是有可能的。后来这个“替僧”建寺替乾隆皇帝祈寿,并将所建的寺院名为万寿寺也是应该的。将万寿寺的寺名和匾额上的题词连起来,就是颂祝皇帝的那句话:“万寿无疆”。“惠我无疆”四个字应为乾隆所题。
  
  元宝和尚参与蒙旗放地收租?
  
  再回头看万寿寺的建寺时间,是清嘉庆二年即1797年。寺庙所在地是蒙古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领地,尽管有汉民不断涌入该地开垦农耕,也形成了一定的村落,但仍属僻远之地。为乾隆建寺庙,为何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而且还是蒙古王公的封地上呢?
  
  孙彦平认为,这与当时郭前旗蒙古王公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而欲要逃避朝廷的处罚有关。因为从乾隆三十几年起恭格拉布坦就已私召“流民”越过柳条边垦种,到乾隆末年已经公开化。私召“流民”越边开垦是清代的大罪,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惩罚?讨好皇帝从而得到宽恕应是聪明的办法。因此,恭格拉布坦拿出自己的封地,投乾隆皇帝所好,邀乾隆太上皇的“替僧”来此建寺为乾隆祈寿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而且,从后来的事实看,在万寿寺建成的第二年(1800年),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的行为就得到皇帝的宽恕,皇帝批准在这儿设立长春厅。从长春厅的职能看,长春厅只管理民人事务,“弹压地方,管理词讼,承办命盗案件”,地租仍由蒙旗自行收取,长春厅署协助。由此可见,乾隆已将蒙古王公收租外来“流民”垦种都通过设治而合法化了,并且后来又一次次地默许蒙古王公在自己的属地招“流民”垦种的行为,允许其扩大租地范围。
  
  孙彦平说,他了解到,在长春民间传说中还有元宝和尚参与蒙古王公向“流民”放地的说法。他前几年到小城子考察,访问过炮手屯的一位年近九旬的吕姓老者,这位老者讲起了元宝和尚的许多掌故。如果不是因为建万寿寺而得到皇帝的欢心和默许,一个普通的和尚怎敢参与私放“蒙荒”这有违国法的事情呢?但若是元宝和尚依仗其是乾隆皇帝“替僧”这样一个身份,在情理上就讲得通了。
  
  万寿寺是长春第一座寺院建筑
  
  孙彦平表示,万寿寺是长春第一座寺院建筑,建于嘉庆二年,早于建在长春南关区的朝阳寺(后改为关帝庙),更早在长春厅设治之前。万寿寺当时建于小城子村小城子古城遗址处,这说明,当时小城子一定是蒙古王公恭格拉布坦招“流民”开垦荒地的中心。
  
  当地开发时地广人稀,当地居民和“流民”一直将小城子叫“宽城子”(因为小城子古城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蒙语为“乌浩特”,意为“又宽又长的城子”,这就是长春旧称“宽城子”的缘由。即便是远处的人,也将小城子周围之地泛称“宽城子”。后来小城子周围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小城子以南发展更快。
  
  1825年,长春厅治北移至小城子南十清里处的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内(也就是今天长春市内的三、四道街一带),1865年又在那里修了长春城。因为新城也恰好东西广于南北,符合“宽城子”之名,渐渐地人们便将泛称的“宽城子”地名固定在新修的长春城上,成为长春城的城名,同时原属于小城子的“宽城子”的名子逐渐湮没,而改称为小城子。
  
  也就是说,“宽城子”之名早已从小城子转移到长春城上了,此“宽城子”已非彼“宽城子”了,故此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的说法,也可见万寿寺建立之早,与这块土地渊源之深。所幸,毁于“文革”期间的万寿寺得以在伊通河下游东岸的奋进乡隆西村异地重建,目前尚未完工,不日可再现百年古寺的风采。如今,寺庙真切,传说却已远去,好在有很多人仍在追寻它所带来的文化记忆。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榆树市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