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长岭县西北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近两年陡然升起一颗农企合作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明星--松原兴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组建于2013年3月,位于省道106线西侧的太平川农业园区新风村马场屯。马场屯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公顷,全屯74户,311人。长期以来,由于该屯自然条件差,土地瘠薄,生产条件落后,农民人均年收入仅5000多元,大大低于周边村屯,生活贫困,70%的农户还住着破旧的泥土房。合作社的成立,给这个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居住实现弃土入楼的社区化,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农企联手 贫瘠地上绘新图 2013年春天,在太平川农业园区党委充分调查民意的基础上,在园区党委书记张玉阁同志全力组织、推动、协调下,企业家张造力与马场屯开展了新型的农企合作。农企合作实行农民把全部土地和自有房屋宅基地整体折价入股的办法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组建。 实行整体土地流转后成立的合作社,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通过近二年的建设,一个过去荒凉、破败、贫困的马场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已经基本建设成了一个规划有序、各项功能齐全、具有现代城市水准的新型农民社区,具有现代先进生产条件的农业综合生产区。 新型农民社区包括:村民住宅楼,老年公寓、合作社办公楼、文化娱乐室、医务室、幼儿园、超市、餐饮宾馆、娱乐广场、水池假山花坛、农产品展厅、消防、仓储等。社区内广场宽阔平整,文艺体育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双向水泥道路平坦笔直,绿化美化亮化初步完成;村民楼、老年公寓等建筑设计美观,款式新颖。村民楼分大、中、小户型,老年公寓分单、双人间,能满足所有村民入住;综合配套的各种服务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社区还准备专门配备校车,接送通校生上下学。 农业综合生产区包括:棚膜蔬菜生产基地、果树采摘园、杂粮杂豆种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牧业小区、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占地16公顷,基地内建有水泥路,棚外用红砖铺道,建有103栋大棚,其中暖棚30栋,日光棚72栋;杂粮杂豆种植基地今年获得丰收;果树采摘园定植的5000多株果树幼苗成活率高,排列整齐,长势良好;牧业小区建设已近尾声,养殖企业已经准备入住。 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土建工程已完成大部,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已经成型。在这块土地上,一扫过去贫瘠、荒凉、穷困的景象,替代的是一个清新、靓丽、欣欣向荣的新景色。 现代管理 推动产业快发展 合作社的成立,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管理办法。合作社成立后,确立了产业化发展思路,实行规模化生产。由于土地集中连片,便于统一规划,他们根据地形地貌、土壤养分等合理规划。废弃地、盐碱地、撂荒地在别人眼里的不毛之地皆入规划,采取益农则农、益牧则牧的生产规划,实行集约经营,基本划定了五大产业发展区,即6公顷良种繁育区、16公顷棚菜产业区、200公顷杂粮杂豆生产区、10公顷果树采摘园、2公顷牧业小区等产业。实行以种济农、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循环促进发展。 在生产上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快速向科技化、产业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方向迈进。在所有经营项目上均实行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生产。如在种植业方面,实行测土规划,种植作物实行测土施肥;所有项目由过去的分散经营实现产业化规模经营;打电机井25眼,实现水利保障,棚膜保护地全面实行节水滴灌技术;购置大型农机具12台套,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管理上由小农式粗糙管理,变为工厂化的标准精细现代式管理。如棚菜生产实行倒班,每人管理2个棚的生产责任制度,每一生产项目都有一整套管控程序,在温湿控制、土壤盐分控制、病虫防治、光照等方面和育苗、栽植、打叉、掐尖、吊线、授粉、疏果、采摘、包装、施肥等环节均有明细而严格的操作规定。由于土地连片,大田采用机械化生产,减少劳作时间、减少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于经营理念正确,经营方式得当,管理方法科学,使得兴源合作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快发展。除牧业生产还在筹备之外,其它如粮、菜、果产业成效均已超过预定目标,特别是种、粮、菜效益目标大大提前,超出预期,给合作社发展前景带来好兆头。 农企联合的兴源合作社,是建设新农村的一种有益尝试,给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启迪,引发社会许多思考。兴源合作社给马场屯带来方方面面变化的同时,也给周边村屯干部群众带来希望,他必将给全县新农村建设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