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松山湖湖畔,有一场持续了四年的特别对话。这里没有产品发布,也没有技术布道,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不那么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 他们中有人听不见,但却用身体「听」见了节拍;有人看不见,却用耳朵「阅读」世界;有人坐在轮椅上,却完成了超越常人的长途跋涉。 他们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技术飞奔的洪流中:听障用户通常在表达上受限,年长者少有在网络发声的机会。而他们,却是最有理由参与技术进化的那一群人。 高焱霞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千手观音」第四代领舞演员。她自幼听力受损,却通过多年的专业舞蹈训练,培养出了惊人的节奏感和肢体控制能力。她用「看」的方式「听」音乐,用身体的韵律替代声波的节拍,完成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表演。 王斌是一位轮椅跑者,却以惊人的毅力跑遍全国 14 个省市,累计参加超过 60 场马拉松、36 场半程马拉松。在伤后不久,他更以全院第一的成绩考入研究生。 视障用户殷楠,从出生起就生活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他却能熟练运用科技突破壁垒。殷楠所佩戴的华为智能眼镜,成为他收听屏幕朗读的专属耳机。 当然,他们对于科技的渴求,也比我们更加强烈。比如「小艺看世界」这个功能,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但对视障用户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通过视觉识别出发实时对话与主动服务,小艺不仅能为视障用户读懂电梯按钮、识别药品说明,还能在照镜子时主动给出穿搭建议。 他说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未来视障用户出行时,小艺能实时识别盲道障碍物、路口红绿灯状态,并在公交到站时主动提醒目标车辆信息,真正构建起从起点到终点的全流程无障碍辅助。 作为一个健全人,如果没有走进这些对话,我们往往会掉进一些「理所当然」的误区:比如,轮椅用户为什么要跑马拉松?为什么他们也在追踪健康数据? 杜鹏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特聘无障碍体验员,在轮椅上度过了 23 年,他就解答了这个「盲点」:于轮椅用户而言,运动不是兴趣,是生存所需。 长期久坐会导致压疮、代谢异常,甚至危及生命。穿戴设备能提醒我们定时减压、喝水、排尿,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工具。特别期待有一天,也可以自豪地在朋友圈「晒步数」,我们特别的「步数」。 这份期待,如今正在被回应——华为为轮椅用户开发的「活力三环」运动模式已完成原型。这个版本不会记录步数,而是记录轮椅的转动次数、运动时间和热量消耗,实现对行动健康的量化支持,弥补了传统健康监测对残障群体的忽视。 湖畔论坛的意义,正是在于这样的开放式共创。不是为你设计,而是与你共建。当每一个意见都被认真倾听,才能真正改变产品的方向。 来自内容平台、语音识别、手语 AI 等多个技术领域的企业,在现场达成了一个共识:无障碍事业中,没有竞争对手,只有并肩前行的同行者。 在鸿蒙系统的无障碍技术基础上,华为开放了视觉识别与语音交互能力,并推出适配工具包,大幅降低开发门槛。越来越多生态伙伴参与其中—— 科大讯飞用语音识别帮助听障者「看见」声音,云听通过语音助手完成信息播报,宝宝巴士则为视障儿童讲故事,为听障儿童创作动画内容;舞指科技将手语翻译成可视化语言,呈现在地铁、教室、舞台与大屏幕之中。 比如说每个职场人都会用的会议同传,比如你在看外语内容出现的字幕,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隐藏式字幕、语音转文字这些无障碍功能。 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无障碍体验员,杜鹏如今每天划着轮椅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体验并参与各地的无障碍改造。他分享了一个常被忽略的观察: 退休教师张亦文,显然也是受益于无障碍技术的普通人,尽管年过花甲,她却是朋友圈里的科技顾问。她反馈说,很多老人不是不想学,是真的跟不上。 看着她神采飞扬地讲述科技产品的点滴,一丝忧虑悄然爬上我的心头:未来有一天当我老眼昏花、步履蹒跚的时候,我是否还能保有这样鲜活的学习力?会不会有技术帮我这样的人一把,不被时代甩下太远? 也正是这样的同理心,让我发自内心的觉得,无障碍关乎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年长用户的需求,就是关爱未来的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