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吉林德惠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1952年起历任德惠县二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工农文教报》编辑,《吉林扫盲报》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专职作家兼大安县大灰镇副镇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32年出生于德惠市天台镇何家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他自幼就非常聪慧,喜闻故事,爱猜谜语,淳朴的乡风和淳朴的乡亲们,给他的童年以无私哺育和很大影响。1939年起,他先后在何家堡国民学校、德惠县国民高等学校、德惠中学、松北联合中学读书。1945年,丁仁堂在德惠中学被选为校自治会会长。 1949年1月,丁仁堂参加革命工作,任小学教师、教导主任。经领导允许,他自己办了《天台教育》杂志,受到县教育科的表扬。1951年1月,他调到吉林省文教厅《吉林扫盲报》任编辑。在做好编辑工作之余,他大量地涉猎古今中外的书籍,加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萌生了写农民,做乡土文学作家的志向。1954年,他满怀激情地创作了6篇小说,10首诗。但这些作品投出后,都遭到了退稿。这使他懂得,写作不仅要有生活,有热情,还要有一定的功力。经过不懈努力,1956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同年,短篇小说《猎雁记》问世。他用充盈的抒情表现生活,把浓郁的诗意注入笔端,清新秀逸的艺术风格,深得读者的喜爱,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1958年发表的小说《嫩江风雪》,更得到了茅盾的好评。 1959年,丁仁堂调到省作家协会《长春》编辑部任编辑,后为省作协专业作家。1962年,他深入生活,到大安县大赉镇任兼职副镇长。“文革”中,丁仁堂被当作“黑作家”扫地出门,到扶余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插队落户。当了解到一位全国著名的林业模范在“文革”中遭到磨难,仍勇敢地保卫林木的事迹后,本已搁笔了的丁仁堂又毅然拿起了笔,创作了小说《绿海雄鹰》。小说中肯定了植树造林的带头人不是“走资派”,而是造林英雄。这让他遭到错误的批判,使他痛心疾首,曾气愤地说今后再也不写东西了。 1978年4月,吉林省文联和各协会相继恢复,丁仁堂重新成为省作家协会的专职作家,1979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0月,作为吉林省文学界代表之一,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0年7月,他再次下农村深入生活,兼任大安县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1月,在吉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他被选为省文联委员、省作协常务理事。翌年被补选为省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