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大安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大安
  地方资讯
月亮泡镇开展核酸检测
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开展疫
安广六中举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秋菜市场货丰价稳
丰收镇举行喜迎国庆文艺汇演
市住建系统全力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公
市卫健局积极开展核灾救灾工作
人和社区:积极协调老旧小区改造
 
  节约行动
市志愿者联合会:“光盘行动”从娃
市场监管局开展倡导节俭用餐反对浪
在中国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有自己的“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坚持节约再出征
2018长春资源节约论坛成功召开
长春市启动2018年城市节水宣传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趣闻传说    
辽代契丹族的社会生活
时间:2016-3-10  来源:大安旅游网  
  一、契丹人的婚姻习俗
  
  契丹人婚姻状况,最早是以青牛白马传说开始的,据《辽史.地理志》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白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繁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在这里,契丹人将自己的祖先说成是一位骑白马的男子和一位乘青牛的女子。
  
  契丹人的祖先传说不仅仅是反映了契丹这个民族起源的历史,对其社会的婚姻制度也有极大的影响。
  
  1.契丹人的婚姻
  
  婚姻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它几乎涉及每个人,通过婚姻才形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即家庭。辽代契丹族的婚姻有两个重要特点。
  
  坚持异姓为婚原则。即所谓“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契丹人在坚持异姓为婚的同时,也与其他一些民族通婚。对于民间族际通婚,辽朝廷一般不干预。余立青《武溪集》卷十八《契丹官仪》记载:“四姓杂居,旧不通婚。谋臣韩绍芳献议,乃许婚焉。”所谓“四姓”,专指契丹、奚、汉、渤海四族,泛指辽朝境内所有各族的姓。
  
  坚持高门等级内婚制原则。辽朝规定皇族的娶亲范围相当严格,《契丹国志》载:“王族唯与后族通婚。”在契丹社会上层,还形成了以属于阿保机家族的世里氏一系与萧姓的述律氏一系,世为婚姻,娶后尚主。在辽代的契丹族内,要执行耶律、萧两姓互为婚配的制度,不仅如此,辽朝的法律还规定,契丹族要在两姓之中的两个高贵家族之间相互通婚。契丹贵族不得与平民通婚。如有特殊情况,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方可。契丹耶律氏家族与萧姓述律氏家族相互通婚,除了延续两姓为婚的古老传统外,也与契丹国家政治体制有关。因为辽代实行的是皇族与后族共同执政的国策,通过与后族的联姻,扩大其统治基础,以巩固和加强政治地位。
  
  2.契丹人的婚俗
  
  契丹人进入辽代社会以后,依然保留一些原始婚俗。这其中主要是流行收继婚制、夫兄弟婚、妻姊妹婚、妻继母等表现形式。
  
  夫兄弟婚,又称“报寡嫂”,就是哥哥死后,弟弟有权利和义务娶其嫂子为妻。这种婚姻在辽代契丹社会比较常见,就连公主也不能免。
  
  子妻后母,侄娶寡婶。就是在丈夫死后,由家族内晚辈继娶之。这种接续婚也是汉族人非议的一种,在汉人眼里,晚辈娶长辈为妻,虽然不是亲生母亲,但也是有违人伦的。但在契丹人眼里,却是理所当然的。
  
  妻姊妹婚,就是一个男子可以先后或同时娶几个姊妹为妻。在氏族社会时期,一个氏族的男子和另一个氏族的女子结成配偶,这一氏族的男子或女子在理论上都是一氏族配偶,这是社会习俗和制度所规定的,也是当时的社会道德所允许的。所以,一个男子在离开女方或丧偶后,只要在其可以选择配偶的范围内,不论其是否是其姊妹,都是被社会习俗所认可的。
  
  此外,在契丹婚俗中,姑表亲婚姻也是比较普遍的。并且不受辈分限制。辽代契丹人实行耶律、萧氏两姓交互为婚,这种交错从表婚在其表亲联姻过程中,婚配不论辈分、甥舅、甥姨、表姑侄的婚配现象比较常见,甚至外孙女嫁外祖父的现象也有。辽太祖阿保机与淳钦皇后的女儿质古,后来嫁给了淳钦皇后的弟弟萧室鲁,属甥舅为婚。还有道宗的女儿撒葛只下嫁萧霞抹,而道宗又娶萧霞抹的妹妹坦恩为惠妃,这是岳父与女婿之妹的婚配。
  
  契丹人实行的表亲联姻,源于氏族社会的外婚制。这种外婚习俗是以异姓为前提的,结婚的前提只要不具有世系关系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契丹人进入父系制以后,世系的传承均以父系单系制为主,女方是不计算在内的。这一习俗不仅在契丹族中流行,在中国其他民族乃至世界很多民族中都流行过。契丹妇女的离婚和再嫁较之其他民族也比较普遍。
  
  二、丹人的衣食住行
  
  1.衣
  
  契丹人以渔猎畜牧经济为主,平时的衣食住行也与经济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辽史.营卫志二》载:“契丹转居荐草之间,去邃古之风犹未远也。太祖仲父述澜,以遥辇氏于越之官,占据潢河沃壤,始建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有辽王业之隆,其亦肇迹于此乎!”
  
  这就是说,契丹人在其建国前不久,才有“树艺、桑麻、组织之教”。在此之前,他们以游猎、畜牧为主,衣服的原料早期可能以动物皮毛为主。契丹人的祖先鲜卑人就“以毛毳为衣”,鲜卑人的皮毛也是“天下以名为裘”。属于同一族系,生产、生活习惯又比较类似的契丹人有服饰也应该如此。《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本末》记载:“在契丹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祖先名叫涡呵,头戴野猪头,披猪皮,住在穹庐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契丹族在建立政权不久,辽太宗时开始制定衣冠之制《辽史.仪卫志》载:“太祖制北方,太宗制中国,紫银之鼠,罗绮之篚,麇载而至。纤丽X毳,被土绸木。于是定衣冠制,北班汉制,各以其便焉。”
  
  官服
  
  契丹王朝的“衣冠之制”与其政治上实行的二重体制是一致的,也实行“胡汉分制”的制度,不过,随着汉文化对契丹人的影响日益加深,服饰方面也越来越汉化。辽太宗会同年间(公元938-947年)规定,辽太后、北面官穿契丹国服;皇帝、南面官穿汉服。景宗乾享年间(公元979-982年)以后规定,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官亦并用汉服;兴宗重熙年间(公元1032-1045年)以后,大礼也并用汉服。辽兴宗以后,汉族逐渐推广到所有的契丹官吏中。
  
  契丹人的衣服种类比较齐全,常见的有长袍、短袄、内衣等。在官服方面,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在服饰方面也实行双重体制,南面官穿汉服,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契丹服又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畋猎服和吊服六类。
  
  民服
  
  契丹男子穿着的服装。上衣多为圆领、窄袖、左衽的长袍,衣长过膝,腰系带。还有的穿对襟短上衣。下衣一般穿长裤或连靴裤。
  
  契丹女子的服装,直领左衽,又称“团衫”,前拂地后长曳地尺余。契丹女子上衣在“团衫”内也有贴身内衣,也称“中单”。款式也是左衽交领式。下衣多穿裙或裤,裙多穿在袍的里面。
  
  契丹人不论男女都有顶冠带帽的习惯。冠式一般有以下几种:金文金冠,这都是为皇帝所专用;鎏金银冠,一般为契丹贵族臣僚所用;金花毡冠或加金饰的毡冠,这也是辽代上层人士所用之冠。
  
  契丹平民带的毡冠上面一般没有饰,也叫“毡笠”。这种冠式在当时颇为流行,就连相邻北宋地区也相当流行,以至于北宋徽宗曾下诏禁止戴用这种帽子。今天内蒙古草原上蒙古人所戴毡帽和东北农村老人所戴的“毡帽头”,还都保留着昔日契丹人的样式。
  
  辽代契丹人除了戴冠以为,也有以巾裹头的。像契丹皇帝、臣僚戴的“福巾”,皇后戴的“帕”,都是用巾裹头。
  
  契丹人一般多穿长筒靴,这些靴的样式有黑皮长腰筒靴,有黑毡靴,白毡靴。在穿鞋时,多使用“鞋拔子”。
  
  发式
  
  契丹人无论男女,他们的发式都是髡发。北宋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中记载道:“其人剪发,妥为两鬓”。所谓剪发即是指髡发,也就是剃去头上一定部位的头发,留下其他部位的头发。
  
  契丹人的发式一般是剃掉颅顶上的头发,保留四周的头发,但髡发的样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剪去颅顶上的头发,保留其余部分;有的是两侧各留一络,将其他部分剃去,留发处根部剪成圆桃形,两络自然下垂或结成发辫;有的是额前正中留有一长条状短发,与额两侧所留的两络长发相接或不接,剪掉其余部分;有的是额两侧留有两络长发,将其他处头发剪去,将根部的头发剪成三角形或弯月形,在额中间相连,两络长发自然下垂或结成辫等等。
  
  契丹女子与乌桓女子一样,在未出嫁之前髡发,出嫁后蓄发,高髻盘顶。女子髡发与男子髡发大不相同,一般是前额边沿部分剃去,保留其余头发。保留的头发,颅顶的部分用绢带结扎,带结于颅顶偏后,另在左侧分出一小绺,编成一条小辫,绕经前额上方再盘回颅顶,压在束发上面,和束发结扎在一起,耳后及胸后的头发向身后下披,垂过劲部。
  
  佩饰
  
  契丹人的佩饰很多,也很讲究。女子一般头上都用发髻,有的还戴“步摇”。契丹人不论男女都有挂耳饰的习惯,男子的耳饰为耳环;女子的耳饰样式很多,有耳环、耳坠、耳泡等,质地有金、银、玉、骨等。其他还有项饰、腰饰、胸饰等。
  
  妇女也很讲究面部保养,冬月在面部涂抹一层金黄色如“佛装”的面膜。“佛装就是契丹妇人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装”。那么,这种涂面的东西是什么呢?宋人庄绰的《鸡肋篇》提到北方妇女时说:“冬月以栝蒌涂面,谓之佛装。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致洁白如玉也。”栝蒌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块根和果实都可入药。《本草》说栝蒌可“悦泽人面”。
  
  2.食
  
  契丹人的饮食结构,早期主要以“食肉饮酪”为主,肉类食品的来源十分丰富,像家畜类的羊、牛、马、驼等;猎捕来的鹿、天鹅、野马、野羊、野兔、野鸡等;水产类的鱼、蟹等。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开始兼营一些谷物。
  
  契丹人制作肉食的方法有濡肉、腊肉、肉糜等。濡肉就是煮鲜肉;腊肉是将肉作成干品,以便于保存;肉糜是将肉制成肉酱。
  
  最常见的食肉方法是煮鲜肉,将肉切成几大块放在锅里煮,煮熟后,放在大盘内,再用刀切成小块,再蘸以各种佐料,如蒜泥、葱丝及酱、盐、醋等。
  
  契丹人还发明了用火锅涮食肉片的方法。在赤峰敖汉旗一辽幕出土的壁画上,就有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大锅席地而坐,有的正在用筷子在锅中涮食肉片。
  
  乳制品也是契丹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制品有乳酪、乳粥、乳饼等。
  
  除肉、乳制品以外,契丹人也吃一些谷类食品,像谷、黎、稻、稗、麦等,应有尽有。契丹人对谷类食品的加工和食用,也极有特色。最常见的有炒米和炒面。到了辽代中后期,开始制作食用馒头、煎饼、糕、水饭等。
  
  除了主食以外,还食用一些蔬菜和干鲜果品,果品中有西瓜、梨、枣、杏、桃、樱桃、葡萄、榛子、松子等。辽河流域冬季漫长而寒冷,契丹人将一些晚熟的水果,如梨、柿子等冻起来,制成冻果保存,吃时随化随食。这种冷保存水果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我们东北人冻梨、冻柿子的制法,就是这种方法的延续。契丹人保存水果的另种方法,是用蜜“浸渍”,然后晒干,制果脯,既好吃,又容易保存。
  
  北方人以乳肉为主食,茶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北方不产茶,辽朝所饮用的茶都来自中原或其他地方。当时辽与宋贸易,茶是很重要的商品。契丹人还饮乳茶,就是用茶、盐、牛乳共煮而成,与今日蒙古族同胞饮用的奶茶相似。可见,契丹人在接受汉族饮茶习俗的同时,并没有抛弃本民族的传统习惯,而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草原民族风味的饮料。
  
  契丹人好饮酒,在礼仪、祭祀、节日、喜庆迎宾、赏赐等场合都要饮酒。喜欢喝酒的人较多,造酒业也较发达。辽代酿酒分官酿和私酿两种。官酿是政府建造的酿酒场所,主要供应皇室人员和高级官吏们饮用。辽朝在宫内设酒人,专门管理用酒。
  
  除官酿以外,大都属于私酿,民间的酿酒作坊-酒家。契丹人的酒家,既酿酒,也卖酒。主要是卖给一般官吏和平民百姓。
  
  随着饮酒人数量增加,相应为饮酒服务的行业-酒肆,也大量出现,遍布辽朝各京城州县。
  
  3.住
  
  在辽代,一部分契丹人经历了由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化,住所也逐渐转向定居,和汉族人的居所相差无几。但大部分契丹人的住所,仍以“车帐为家”,居住在“穹庐”式的帷帐里,这和同属于一个族系的乌桓、蒙古人居住的方式大体一致。习惯上门户向东,朝着太阳,这主要是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辽朝建立后,随着契丹人势力的扩展,城郭也在逐步增多,这主要是以农耕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汉人、渤海人在不断增加。在这些城中,分设汉族人、渤海人、契丹人等居住区,契丹人虽然居住在城里,但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在城中一般也多设毡帐。
  
  一部分契丹人抛弃了游猎式的生产方式,转而进行农耕生产,他们居住的方式也向汉族居住方式转化,开始定居,房屋形式与汉族相差无几。
  
  4.行
  
  契丹人饲养着大量的马、牛、骆驼等家畜,这些家畜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畜力交通工具。他们利用这些家畜来骑乘、运输货物和牵引车辆等。马主要用于骑乘,在契丹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契丹人的军队,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契丹人特别重视与马相关的配套器具——马具的制作,在辽代的遗址中,都出土了许多马饰及马具饰件。骆驼耐饥渴,擅长途越沙漠,适合驮货做长途运输,契丹人用骆驼主要用来运载辎重。辽代契丹人又庞大的使团和商队,经常远赴中亚,去和波斯、大食等国进行贸易。在途中,从辽朝到中亚要经过许多沙漠地区,骆驼是他们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契丹人也用马、骆驼、牛来牵引车辆。其中用牛牵引车辆比较常见。他们所乘的车辆,有一些是从中原汉地引入或由辽地汉人制造的。但大部分是由辽地奚、渤海人和契丹人自己制造。
  
  契丹人的车有毡车、大车、小车之分。毡车,就是有毡篷,可供寝居,实际上是流动的毡帐,也就是高轮打车,车楼后半部做庑殿式顶,前半部作平顶。车篷之前车辕上以六根长杆支成凉棚,中间向上折起,车篷后以小杆架副架,车楼缘饰帐幔,角垂旒苏。这种车架以驼,或驾以马,就是《辽史》上记载的辎车;小车,高轮红辕,轿式顶,篷周缘覆帷幕和短帷,前垂格帘,篷顶作大珠形,四周垂旒苏。多用于贵妇人出行。
  
  在辽代,契丹人还发明了一种水陆两用车,即在水为舟,登陆为车。这种车多用于军事。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交通工具如船、轿、桥等。
  
  辽代的交通工具是比较发达的,在辽五京之间,五京所属的州、县、边境城、堡之间,都建有交通道路和驿馆。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白城节约网   洮南节约网   镇莱节约网   通榆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