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契丹皇帝捺钵升帐图布帛水粉画)
发源于大兴安岭高岳山的洮儿河,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在注入嫩江之前就收住了脚步,形成了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那就是远近驰名的月亮泡。 如果说洮儿河是盘亘于白城草原上的一条银链,月亮泡就是串在银链上的最大的明珠。它把洮儿河与嫩江联接在一起,又把白城地区大安县与镇赉县划分开来。2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铺铺衍衍,为美丽富饶的嫩江平原增添了几分活力;滚滚流淌的洮儿河水穿湖而过,给月亮泡两岸带来了无限生机。 如果您驾上银鹰,从空中鸟瞰月亮泡,但见一泓亮水,万顷翠绿,水清清,草碧碧,白云片片船儿低。侧头细看,水面中间宽,两头尖,略呈弯弓状,月亮泡,月亮泡,真象落在草地上的一轮弦月,给人以恬静、清丽之感。当您来到它的身边,你又会觉得它雄浑、壮美、粗犷之中带着几分俊秀。只见长达47公里的拦洪大坝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而卧于岸边。坐落在月亮泡东北面出水处的溢洪闸门,恰似长龙之首,巍然挺立于洮儿河的末端。大坝之内,白浪滚滚,波光粼粼;水面上,白帆点点,水鸟翩翩,芦苇蒲草,遍布岸边;看水下,晶莹澄碧,清澈见底,鱼儿漫游,水草摇曳。月亮泡水清,清得叫人口渴,月亮泡水美,美得叫人着迷;看一眼,就觉意趣百倍,掬一捧,更觉心旷神怡。这时,假如您想吟诗,恐怕宋代朱熹的四句最为合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过,面对月亮泡吟颂,只好将朱老先生诗头的“半”字暂且改为“万”字了。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啊,一泊活水,使月亮泡两岸都活了起来。假如你正赶上渔汛时节,月亮泡水面百舸争渡,汽艇穿梭;月亮湖岸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无论清晨或是傍晚,您漫步于月亮泡的百里长堤,微风习习,送来缕缕清香;声声马嘶,串串玲响,弥漫于行行翠柳之间;阵阵渔歌,声声鸟唱,伴随着经久不息、节奏鲜明的水浪声响,不时送到您的耳边,构成了一组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正是“千条杨柳数声鸥,一片玻璃一叶舟”的境界。 月亮泡的天生丽质,早为先人所爱。一千多年前,兴盛于我国北方广阔疆域上的辽朝帝王,就曾迷恋月亮泡的景色,接二连三地投入到月亮泡的怀抱,以至被他们选定为“春捺钵”的固定场所之一。 据史料记载,契丹贵族建立强大的政权之后,仍保留着四时“捺钵”(巡幸游猎)的习俗。他们“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捺钵”,各有习惯的地点和活动内容。“一年之季在于春”,“春捺钵”的地点一定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了。选来选去,就选定了鸭子河泺(今前郭县境内查干泡)和渔儿泺(即月亮泡)。辽朝历代皇帝几乎都来过这里。有史料记载,辽圣宗曾两次来到渔儿泺,兴宗曾六上渔儿泺,辽道宗来渔儿泺的次数更多,他曾先后来过十二次。渔儿泺对惯于游山玩水的古代帝王们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皇帝春游月亮泡时,声势浩大,意趣盎然。每年正月上旬,皇帝率文武百官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罗城)出发,一路上吃喝玩乐,两个月才到达渔儿泺。这时北方寒,皇帝及随从们“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并用第一次捕获的鱼类设摆“头鱼宴”,大宴群臣。宴后,众人乘着酒兴,踊跃冰上,争相钓捕。这是“春捺钵”的一项活动内容,即“凿冰取鱼”。 “春捺钵”的另一项活动是“纵鹰捕鹅”。捕鹅的场面更加浩大,渔儿泺边,每隔五七步远站立一人,手执彩旗和刺鹅锥,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皇帝穿上春季的时装,腰束玉带,立于上风头视野开阔的地方。围猎者发现天鹅举旗为号,同时有人骑马往返报信,然后鸣鼓。鹅群受惊而起,围猎者急忙摇晃着彩旗,使天鹅不敢飞过。这时,侍卫官向皇帝敬献凶鹰“海东青”,皇帝亲手纵鹰,凶恶的“海东青”立即捕向天鹅。可怜的天鹅,纯洁善良,在此人宄鹰祸面前难逃厄运。鹘擒鹅坠,围猎的人抢步上前,用刺鹅锥将鹅刺死,献给皇帝。辽代帝王大概也知道天鹅的珍贵,得到的第一只天鹅要“荐庙”祭祖。然后群臣各献酒果,举行盛大野宴。席间,群层频频敬酒,对皇帝歌功颂德,并把天鹅毛插在头上为乐。 契丹贵族把月亮泡作为“春捺钵”的场所,是因为这一带不仅风光秀美,而且物产富泽。据说辽帝率人在月亮泡捕鱼时,因得鱼甚多,久食烹熟之鱼觉得腻味,试尝加拌佐料后的生鱼,顿觉味道清香,鲜美异常。此法传入民间,广为流传,沿袭至今。大安县一带现在仍有“生拌鱼”的吃法。 渔儿泺,不仅盛产鱼虾,还是著名的产粮地。地处肥沃的松嫩平原上的月亮泡,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当地曾流传着“闸著(住)月亮泡,银子没了腰”的民谣。还流传着月亮泡古称“运粮泡”的说法。说远近百余里产的粮,要在月亮泡集中后运走,所以叫“运粮泡”。按着月亮泡所处的优越地理条件,经嫩江可抵辽金重镇长春州(今前郭县塔虎城),经洮儿河可达泰州城(今洮南市城四家子),“运粮泡”之说是值得考究的。 月亮泡作为渔猎之地,还不仅仅在辽代以后。早在三四千年前,XX、夫余等古老民族就在月亮泡一带从事渔猎活动了。在月亮泡周围发掘的汉书遗址,东山头墓地,月亮泡渔场墓地,套木嘎遗址,后地窝堡遗址……都分别出土了大量的石制、铁制的渔猎工具,向我们展示了东北先民们渔猎生活的痕迹和历史文化的叠影。然而,不但古代先民的生产力过于低下,就是月亮泡水流到现代,它的水利水产资源仍未得到全面合理的开发利用。旧中国的月亮泡,“洪水常为害,群鱼失江流。”解放以后,党和政府组织当地人民在月亮泡周围修起了拦洪大坝,筑起了溢洪闸,月亮泡水能蓄能排,能养鱼能灌溉,成了造福于人民的一大水库。“闸住月亮泡”的宿愿实现了,“银子没了腰”的景象也就为期不远了。 现在的月亮泡,可谓今非昔比。坝里红鲤白鲢,鱼肥水美,坝外杏红柳绿,林茂粮丰。月亮泡渔场年产鱼两三千吨,其中包括三花(边花、鳌花、吉花)等名贵鱼种,还有水边放养的珍珠,大面积的芦苇,都是月亮泡的无私奉献。座落在月亮泡南岸的月亮泡屯,已发展成一个渔乡小镇。近几年落实了生产责任制,月亮泡镇得“天时”“地利”,五业并举,百业俱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昔日帝王巡游的渔儿泺,如今变为白城地区的渔业基地、远近闻名的旅游区,您何不“到此一游”?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