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德惠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德惠

  地方资讯
“十三五”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全
市医院综合楼项目土建工程结束
德惠市教育局开展中秋、国庆节期间
市水利部门全力保障村民饮水安全
市场监管局立足抓好三个环节开展网
长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
农博会闭幕 参展企业收获满满
德惠市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10
 
  节约行动
市场监管局向全市餐饮单位、机关食
我国将对节水评价不通过项目从严叫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2016年德惠市农村危房改造宣传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吉林省德惠市节约集约用地纪实
德惠:吃光玉米 榨尽秸秆
德惠:秸秆探路循环经济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地方名人    
德惠“夏大刀”
时间:2016-1-20  来源:德惠在线  

  “夏大刀”原名夏景桂,晚年号称“榆比道人”,“大刀”为其绰号。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于长春厅怀惠乡三甲十八牌,今天的德惠夏家店乡腰窝堡村。
  
  景桂幼年家境充裕,在家塾就学七载,攻读经书。1857年17岁时拜一山东人为师开始习武。他为人豪爽、性格剽悍,相貌非凡,举止不同一般人。
  
  习武数载中,他秉承“三更灯火五更鸡”之奋勉精神,拳脚棍棒、鞭剑刀枪习练不缀,加之武师精心传技授艺,而使景桂在武坛提早显露锋芒,并逐渐成为关东大汉、武林壮士。
  
  咸丰末年(1861年)景桂自办武学,号“育英堂”。并在其宅旁设有武场,关东三省之勇武青年多拜于其门下,不数年即培育武林英才多名。
  
  同治七年戊辰科,景桂率众弟子赴长春厅应乡试,欲取得武举功名。不料主考官贪婪成性,公然索贿。景桂不谙此道,被做手脚,上场之时所舞之刀比其它考生超重数十斤。虽如此景桂却舞动如飞,套路娴熟,在场之人莫不叹为观止。考官也于座上大声赞叹:“斯人诚善使大刀者也!”自此,人们遂称景桂为“夏大刀”。
  
  因拒不送贿,此次长春厅武试,他名落孙山,然其弟子却有数人中举,对此人们愤然不平,景桂却泰然自若。此后弃绝功名,归隐田园。至晚年自号“榆比道人”。
  
  景桂弃武从文后,酷爱水墨,一心习字练画,尤喜芦雁。景桂40岁以后为作画盛年期。50岁时绘制的闻名乡里的《百雁图》,飞鸣宿食,动态百异,绝无相似之处,传为佳品。景桂水墨丹青、草隶书法亦堪为上乘。凡有索求,无不应允。夏大刀之雁画誉満桑梓,流传遐迩。
  
  晚年,景桂双目失明,但仍能作画。且虽年近古稀,气力仍超于常人。曾以一人之力对挑八名青壮年晚辈,就如今天的拔河比赛,竟能胜出。
  
  夏景桂平生刚直不阿,文武兼优,传弟子数十人,入泮者十余名。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寿终。其所遗武坛生涯所用之刀、石等器物、诗画,已成为珍品,对东北乡土文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资讯链接:  

   “夏大刀”后人
  
  欲高价收回《百雁图》

夏茂军(左)和次子夏善辉手扶先祖留下的大刀。

  清代德惠籍武师夏景桂可挥60公斤的大刀,得绰号“夏大刀”。因不趋于权贵,“夏大刀”名落孙山,随后弃武从文,绘出《百雁图》。
  
  上世纪80年代,夏家后人迫于生计,将祖上绘出的古画《百雁图》卖与他人。
  
  如今,“夏大刀”手中的大刀,被当代武师张英杰的后人送回德惠,但如今已有百年历史的《百雁图》不知所踪——
  
  长春晚报记者李德林
  
  又是一年清明时,到了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时节,近日,德惠市民夏茂军带着两个儿子夏善德和夏善辉来到德惠市文物管理所,一睹先祖夏景桂曾经引以为豪的“夏大刀”。见到“夏大刀”,睹物思人,夏茂军想起了先祖亲笔画的一幅《百雁图》。4月11日,“夏大刀”的后人夏茂军想通过本报高价收回《百雁图》。
  
  面试不送礼名落孙山
  
  据德惠县志记载,夏景桂字丹林,一字济堂,祖籍山东。1841年生于长春厅怀惠乡三甲十八牌(即现在德惠市夏家店乡腰窝卜屯)。小时读了7年私塾,1857年拜一山人为师,笃志学武,1861年创办武馆,号“育英堂”。将自己居住的房子旁设为练武场,苦练跑马、射箭、举重。可挥起60公斤的大刀,顾得绰号“夏大刀”。大刀长255厘米,其中刀身长95厘米,刀柄长125厘米,刀柄直径6.3厘米,刀身正面刻着山东吉成炉自造状元大刀一口吉利,背面刻着大庆光绪九年吉聚重壹佰贰拾斤记.
  
  1868(清同治七年牧辰)年,夏景桂率众弟子赴厅应试。虽然“夏大刀”刀法纯属,力量惊人,就连考官见到了都夸他是“诚善使大刀者”。但是由于夏景桂生性正直不趋于权贵,没给面试考官送礼而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夏景桂回到了家乡,弃武习文。
  
  弃武从文绘出《百雁图》
  
  夏景桂弃武习文后,隐居年间曾多次应本乡亲友请求,冬季去沈阳、营口为运粮车队保镖护路,有“八面城”的佳话广为流传。此外还有“抓少年头提之驱”“拉断数跟鞭梢”“只身推车出泥塘”之举。
  
  虽然练就一身本领,但夏景桂发誓不在入仕为官,而是在家潜心研究丹青、草隶书法。夏景桂偏爱丹青水墨,最爱画的就是家乡的大雁。在夏景桂的家乡,有一大片芦苇塘,每年春季,成群的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就栖息在芦苇荡中间。为了能画出传神的大雁,夏景桂常常躲在芦苇塘里,仔细观察大雁的习性,早起觅食、夜间栖息,大雁的一频一动都深深地记在脑里,然后回家提笔作画。每天反复地画,夏景桂最终完成了《百雁图》,因为大雁飞、鸣、宿、食动态各异,每只大雁绝无雷同之处,被传为佳品。
  
  夏景桂在水墨丹青、草隶书法的造诣都很高。凡有索求,无不应允。夏大刀之雁画誉桑梓,流传遐迩。虽然年近古稀,但气力仍超于常人,曾以一人之力对挑8名青壮年,竟能胜出。晚年,夏景桂双目失明,但仍能作画。
  
  传家宝《百雁图》被嫡孙三万元售出
  
  夏景桂平生刚直不阿,文武兼优,传弟子数十人,入泮者十余名。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寿终。夏景桂去世后,《百雁图》成为夏家的传家之宝,保存其嫡孙手中,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生活窘迫,夏景桂嫡孙把《百雁图》以30000元的价格卖出,用这笔钱盖了砖瓦房,买了四轮车。如今,此人已去世多年,不知《百雁图》的去处。
  
  “张大刀”巧得“夏大刀”
  
  时过境迁,“文革”时破四旧,这把令人生畏的大刀被抄进了德惠县农机厂的废铁堆。恰巧,这家厂的负责人是夏氏传人,他偷偷地将大刀锁进仓库。后来,著名杂技艺术家张英杰从长春下乡来到德惠,听说了“夏大刀”的传奇故事,经过多方打听,最终找到了藏刀人。夏氏子孙声称,你要能拎起这把刀,就让这刀跟你姓。谁知张英杰不但拎了起来,还表演一番,当时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惊。俗话说“宝刀赠壮士”,夏氏的子孙将“夏大刀”送给了张英杰。
  
  大力士赢得世界美誉
  
  不久,张英杰回到长春重返舞台,带着“夏大刀”开始“举刀拉弓”,其豪放潇洒的台风炉火纯青的技艺,气贯长虹的舞台形象,在吉林省广为流传。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来到长春观看了张英杰的表演,表演结束后钦点张英杰带着他的绝活“举刀拉弓”赴日演出。日本媒体称张英杰为“中国第一大力士”。从此,“张大刀”带着“夏大刀”跨洋越海,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无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领略了中国人的赫赫威风,美誉世界杂技舞台。
  
  “夏大刀”荣归故里
  
  据德惠市文物管理所肖所长介绍,1999年7月,年过七旬的张英杰脑血管病复发,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留下的3把刀,一把在中国杂技团,由儿子张少杰表演祖传“举刀拉弓”;另一把留在长春杂技团,传给了关门弟子高雪峰;第三把就是身边的“夏大刀”,他嘱咐女儿张雪一定要送回故里,培养新人。
  
  著名杂技艺术家张英杰逝世后,张英杰的女儿张雪遵照父亲的遗愿,将伴随张老二十几载的“夏大刀”又回赠德惠人民。几经波折,“夏大刀”又回到了家乡,现在存放在德惠市文物管理所。
  
  夏家欲高价寻回传家之宝
  
  夏茂军先生表示,在缅怀先祖的同时,他想到了《百雁图》,不知道这幅画在何处?被谁收藏?所以,想通过本报寻找离家多年的传家宝,他愿以高价收购,毕竟这是先祖留下来的遗物。他还想找一些当年夏景桂赠与亲朋的字画,寻求能够打造“夏大刀”的铁匠,仿造一把“夏大刀”,作为镇宅之宝。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长春节约网   榆树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