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云观遗址附近发现的石碑及碑座 德惠市委宣传部/供图
200多年前,德惠市天吉村有个“青云观”,始建于清朝嘉庆初年,是为了镇“龙脉”而建。如今,“青云观”已经变成了小学的操场。 德惠市米沙子经济开发区天吉村的天吉小学校门旁种着两棵柳树,在柳树向北十几米处的墙根下,有一块青色花岗岩的高约两米的一座石碑,旁边散落着碑座和基石。前面碑额上镌有“万善同归”,背面的碑额上镌有“千古永存”。碑文下即是数百名捐建人的名字和捐建钱数,其中尚有卡伦商会的字样。最左侧刻有“中华民国十六年九月九日;主持杨琏;谷旦”等字。 东亚记者从德惠市文物管理部门得知,现在的天吉小学操场,是200多年前,香火鼎盛的“青云观”位置。 嘉庆元年(1796年),蒙古族人马天吉(音译)来到这里落居,招募汉人开荒、卖荒。后来形成了一条街道,叫“天吉街”。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治所在长春新立城处)理事通判,实行蒙汉划界分治。 设治后,嘉庆皇帝派官员考察,派“南方游士”随同考察地理风水。发现天吉街有“真龙(皇帝)呈像”,有帝王之气。嘉庆皇帝命人破掉这里的风水。“南方游士”建议“建观以镇龙脉”。就这样,在这里修建了“青云观”。当时庙观很少,方圆百里内的屯落居民都到这里赶集。 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长春府设治后,官府就在这里设了火种场。光绪十六年(1891年)当地大户张人和捐资,在“青云观”修筑山门一座,又建了一个“关圣帝君殿”。见“青云观”香火鼎盛,当地衙门又将其收为公有。但是官府又无力经营,致使“青云观”由兴旺走向荒废。 1949年春,观内已经没有道士,当地人民政府为了办学校,将观内神像拆除,用作学校教室。1959年,因兴修水利,“青云观”被彻底拆除,并在旧址上建起了天吉村小学。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