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县横道河镇是辽源市重点建设的节点镇之一,位于东丰县南部,吉辽两省交接界处,距东丰县城45公里,幅员面积291平方公里。全镇辖1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40,970人(包括外来人口4,869人),其中农业人口22,559人,非农业人口18,411人(含外来人口),镇区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镇区居住人口13,506人,城镇化率33%。全镇耕地面积5,708.9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820公顷。横道河镇是一个山多地少水源充沛的半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林地面积13,800公顷,森林覆盖率53%;东丰县最大的水库(龙头水库)坐落在横道河镇,库容量1050万立方米。地下蕴藏着大量的铁矿、硅矿、金矿、汞矿和优质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铁矿石储量2600万吨,优质矿泉水日可开采量300吨。镇域内工业区在镇区南部(原和平镇),驻有东丰县最大的铸造工业园——吉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
横道河镇交通发达,柳西线(柳河县—西丰县)、东草线(东丰县—草市镇)公路交叉贯通全镇,北部横道河镇区距沈吉铁路车站、沈吉高速入口和202国道10公里,南部白云新城距沈吉铁路车站、沈吉高速入口和202国道4公里。镇区距长春龙嘉机场203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210公里。镇内(原和平镇)有两条铁路专线与草市火车站相连,交通运输优势十分明显。全镇16个村之间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
横道河镇历史悠久,镇内联盟村胡仙堂曾是东丰县委所在地,是东丰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东北第一大兵营(龙山部队)、原白云机械厂(国家兵器工业部所属第323厂)和辽源钢铁厂在横道河镇境内。建国后,东丰县第一鹿场、第五鹿场在这里建立,横道河鹿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先生为东丰挥毫落墨:“神州鹿苑”;张学良题词“中国梅花鹿之乡”。
横道河镇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一九九五年以来,横道河镇先后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国家环保局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列为“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被吉林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红旗单位”。被辽源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农村经济明星乡镇”。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工作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12年退耕还林工作荣立集体三等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域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政税收、城乡居民收入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乡镇前列,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13年全镇GDP实现8.97亿元,同比增长25%(此数字不含鑫达钢铁公司工业产值,鑫达钢铁公司2013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税收1.3亿元)。工商企业726户,城镇职工人4680人。财税收入4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1065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5630万元,城乡人均消费支出132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5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0元,同比增长12%。道路全部硬化,硬化里程127公里。居民自来水普及率85%,年人均生活用水43.8吨;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有800户居民使用上了环保清洁能源;城镇就业率达到98%。
横道河镇种植业以玉米、水稻为主,养殖业以梅花鹿、肉鸡、生猪、黄牛为主。绿色水稻、梅花鹿人工饲养、肉鸡养殖等已形成规模。工业以冶金铸造业为主,采矿、炼钢、铸造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第三产业主要以商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为主。白云新城的建设与人口的不断集聚,给商业、服务业、物流业带来无限商机。横道河镇旅游业资源丰富,现有龙头水库、五台山、庆岭南山、秫秸垛顶、龟岛、龙腾寺、农家山庄等一批旅游景点。
横道河镇是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和工业重镇。东丰县最大的梅花鹿良种繁育基地在横道河镇内。。横道河镇工业发达,是东丰县的工业重镇,规模以上企业现已达到5户。
横道河镇驰名中外的“马记鹿茸”畅销东南亚及东欧一些国家,已被国家列为出口免检产品,现已通过GAP认证,并被省政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已累计为全国各地提供优质梅花鹿五万多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梅花鹿良种繁育基地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发展绿色水稻种植。
横道河镇依托水田土地肥沃、集中连片、绿色水稻优势,在龙头水库下游灌溉区建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实行“六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向上游投入、中间管理、下游产出等各个环节要效益,大力发展精米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工农互动。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横道河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是发展木耳产业。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木耳生产,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木耳种植达到100万段,在良善、合力等村试点生产,效益十分可观。良善村张德种植木耳一项年收入超10万元。这几个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我镇在2013年木耳产业的发展开了好头,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形成规模,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三是发展畜牧业。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黄牛、肉鸡、梅花鹿产业,并对规模户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2012年,梅花鹿存栏达到只,肉鸡年饲养只,黄牛年出栏头。当年新建蛋鸡和肉鸡标准化牧业小区2个,年利润均在30万元以上。
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当做一项大事来抓。积极引导,精心组织,拓宽了劳动力转移途径。依托鑫达钢铁企业务工和外出劳务等多渠道进行剩余劳力转移。2013年我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了8751人,由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过渡,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二、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鑫达钢铁铸造园区、鑫利达工贸公司等重点企业坐落在我镇,真午泉矿泉水、迎丰食品、汇鑫选矿等企业也不断壮大,我镇已成为东丰县的重点工业乡镇。
坐落在我镇的鑫达冶金铸造产业园项目是东丰经济开发区内的一个产业园区,是集产品研发、选矿、焦化、冶炼、线材、铸造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项目。鑫达公司下辖吉林鑫达铸造有限公司和吉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两户企业,总占地面积401万平方米,注册总资本10.25亿元,拥有固定资产56亿元,现有员工5158人。现已形成年产320万吨铁、300万吨钢、285万吨高速线材的生产能力,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2013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实缴税金1.3亿元。是辽源市的立市重点建设企业和辽源地区最大的钢铁制造企业。
三、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镇区和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和围钢经济的发展,镇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近年来,城镇化水平的逐年提高促进了镇域工业和农村人口大量向镇区聚集,产生了集聚效应,从而带动了镇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因素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横道河镇的产业结构逐年调整,重心正向二三产业转移。二产以钢铁行业为重点,三产以商业、服务业、物流业和旅游业为重点。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已调整到23:55:22。
四、城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镇区开发建设面积10,000平方米,引进资金1,780万元。其中,富贵家园小区二期开发建设住宅楼1栋,门企楼1栋,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总投资1,280万元。桂名园小区二期建设项目开发建设住宅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
白云新城坐落在我镇南部(原和平镇),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南接辽宁省清原县,东临通化梅河口市,是我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两业做强、两城同建”的战略举措,更是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试验田。总体目标是实现“三个十”:即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10万人、税收达到10个亿。通过发展建设,使白云新城达到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基础实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宜居的钢铁新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云新城建设项目从2011年启动到现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已完成项目11个,共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包括住宅小区、新城小学、警务室、行政管理中心、农行分理处、信用社、供热站、棚改回迁楼、变电站、白云新城一期基础配套设施工程、新城社区等项目。现居住人口3100人,2011年入住新城139户510人,2012年入住新城353户1590人,2013年入住新城256户810人,经商户及外来住户190人。白云新城的道路、电力、供热、金融、教育、司法等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新城需求。围绕钢铁产业、商业、物流业、宾馆、餐饮等相关产业将快速发展,多户企业将落户新城,形成围钢经济集群,给新城产业带来无限生机。
新一届党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新的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以“解放思想、创新方式、科学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以“工业富镇、产业兴镇、特色立镇、环境美镇”为思路,按照“资源集约、要素集聚、产业聚群”的发展模式,建设白云新城,突出“冶金铸造产业、梅花鹿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精品农牧业、现代服务业”五大战略重点。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全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横道。 ( 责任编辑:王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