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位于辽源市东丰县一面山乡政府东北1.5公里,一座东西走向山脉上,东北距东丰县城约37公里。遗址背靠绵延起伏的群山,南临东去的梅河,南坡陡峭,山顶平坦开阔。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2°31′50.0″,东经125°17′04.7″,高程423米。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1986、198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丰县文物管理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34平方米,清理房址3座,灰坑6个,出土陶、石器百余件。 遗址分为早晚两期遗存。 一期遗存遗迹见有圆形半地穴式房址、灰坑和灰沟,遗物有陶、石、玉器等。陶器皆手制,泥条盘筑法套接而成,均为砂质陶,质地疏松,陶胎较薄,器表饰压印之字纹、刻画之字纹、压印与刻划的复合之字纹、刻划回字纹、刻画菱形纹、简化之字纹等,器形有筒形罐、鼓腹罐、钵、碗、纺轮等。石器打制和磨制并存,见有斧、刀、球、镞、敲砸器、刮削器、磨盘、磨棒等器类。 二期遗存的遗迹见有房址、灰坑和石墙遗迹。房址皆半地穴式,周边发现了可能与房址有关的石块垒砌的石墙遗迹。遗物以陶器为主,均手制夹砂,但在部分器物口部可见慢轮修整痕迹。颜色多呈土黄、红褐和褐色。陶胎较薄,质地疏松。器物多分部制作,套接而成,小型器物手捏制而成。器形有筒形罐、钵、杯、纺轮等。纹饰包括刻划、压划的人字纹、之字纹、交错平行线纹等纹饰,亦有少量素面陶器。石器打制和磨制并存,器类包括斧、铲、磨盘、磨棒、镞、网坠等。 遗址两类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石质农具,标明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经济来源。遗址陶器发现少,且制作工艺落后,同时遗址的细石器、骨器、网坠等发现很少,反映出遗址与周边同时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差异。一期遗存文化内涵单一,具有地方性特点,年代大致与左家山二期文化相当,年代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二期遗存筒形罐为主,盛行刻画、压印的各类纹饰,与左家山三期、吴家村遗址接近,年代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