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寨品牌”缘何泛滥农村市场(原创) 近年来,农村消费趋势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农村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明显增强,农村消费增幅已经连续几年高于城镇。截至2015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3.9%。可见,农村消费已然成为支撑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不过,就目前看来,农村的消费设施条件及消费环境尚无法匹配农民日渐提高的购买力。尤其在过年期间频频曝光的农村市场的山寨品牌事件,让许多农村消费者深受其害,其中以食品类山寨最为严重。相信不少家乡在农村的朋友们都会深有体会,山寨品牌到处都是,而且这些假货跟真货的包装极为相似,只是在品名上稍作修改,往往一字之差,字形不变,如果不仔细辨认,很难辨别真假。 譬如,伊利被改成“尹利”、康师傅之于“康帅傅”、奥利奥变为“粤利奥”……等等,加上农民的品牌意识不高,对许多产品可能只是通过电视上的广告有个模糊的印象,未曾仔细去辨别,以致于被山寨品牌相似的外观和混淆视听的名称给欺骗。再者,山寨品自然价格低廉,农民们普遍喜欢价格便宜的东西,所以在不多作分辨的情况下就购买了山寨品,自己可能还一无所知。 山寨食品的安全直接关乎健康问题,若是碰到电器类的山寨品,那就无疑是威胁到人身安全的一枚定时炸弹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电厂商进入到农村市场,农民对各类家电的需求也日渐增多,与此同时,不少乡镇家电超市开始出现了众多不知名的小品牌,甚至是假冒大品牌的“贴牌”产品。这些劣质小作坊出产的家电冒充品牌家电现象泛滥。据一位经营家电超市多年的业内人士更是爆料称,目前“小作坊”家电要占到农村市场超过50%的份额。

除了以上提及的众多因素,山寨品充斥农村市场的现象与相关部门在农村的监管体制不健全也有直接关系,监管不力造成了农村商家的违法成本很低,以致于众多黑心商家为了利益罔羖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农民的健康意识、维权意识也不强,即便知道自己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一般就自认倒霉,不愿意花时间去维权,也就纵容了这一违法行为。 此外,农村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信息渠道狭窄,导致了农民对市场需不敏感的同时,生活方面的需求也不能有效地与时代接轨,以致即使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村镇,也无法获得良好的购物生活环境。不过近年来“互联网+”的风潮席卷农村,如京东、阿里村淘、新农宝等农村电商平台的下沉,也很大程度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改善了目前农村信息获取的现状。 农村结构快速升级,农村消费正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迈进,要想把农村巨大的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必须从提高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村消费设施条件、优化农村消费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美丽新农村。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