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1-8 来源:城市晚报 作者:孙海涛 |
水稻是东辽县的主要农作物,今年由于气候原因,水稻育苗比往年晚。为保证土地增产、农民增收,节约水资源,东辽县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种好水田。 在安石镇众志村的一块水田边,以往用来灌溉的水渠穿上了蓝色的“雨衣”(为防止水向地下渗漏而铺就的地膜)。这是东辽县推广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一项措施,这项技术的核心是“浅、湿、干”的灌溉模式:“浅”是指灌溉水层上限为30mm;“湿”是指水层为零,土壤含水量100%;“干”是指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要求的下限值。 为了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标,东辽县拿出了200亩水田作为示范田,利用水稻生理用水的下限,在泡田的同时,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这样不仅提高作物的品质,而且在水稻缺水的时候,保水剂可以释放出水分,保证稻苗正常用水需求,从而实现“浅、湿、干”的灌溉模式。据了解这种模式下灌溉水的利用率可提高20%,每亩地节水100立方米。 今年,东辽县还采用旱旋耕的方式整平土地,节约整地、泡田时间,为插秧节省了时间。目前东辽县水稻种植主要有旱育苗手工插秧、盘育苗机插秧、抛秧育苗三种方式。今年新引进了高光效栽培技术,在示范田里,农业专家正在测量垄向。 东辽县农业总站副站长王厚胜介绍说,垄向调整磁南偏西19.36°,小行距20厘米,大行距是50厘米,这种栽培方式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促使水稻增产。 为了让示范区的农民种好田,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东辽县在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更是加强技术支持和后续的跟踪服务。( 责任编辑:张先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