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保发展、保耕地、破“两难”的德政工程。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东辽县发展建设和用地供给矛盾日益凸显,土地供给不足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为破解发展难题,东辽县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紧密联系起来,以节约集约用地来保障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思维、内涵挖潜,努力闯出了一条“土地有限,发展无限”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发展难题,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创新思路,积极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强化组织领导。以创建节约集约用地模范试点县为契机,制定下发了《东辽县2011年创建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突破发展瓶颈、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主抓手;强化宣传教育。通过电视、标语、上街咨询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约集约意识,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使其重要性更加深入人心,浓厚节约集约用地氛围;强化工作责任。制定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办法,对全县用地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纳入各级领导和单位绩效管理内容。 创新模式,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东辽县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转变发展理念,努力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创新管地模式。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按照“重点项目保障用地,优质项目优先供地,所有项目节约用地”的原则,确立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严格控制项目用地范围,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解决当前工业项目用地普遍存在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等问题,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同时,提高招商项目用地门槛,从“招商”向“选商”转变,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税收高、产品附加值高和投资强度大的项目,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势项目倾斜。在项目供地上,依法用活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三种形式,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公开拍卖。造就了良好的用地市场环境,促进工业用地和谐利用和高效利用;创新增地模式。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按照“先造地、后用地,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用地思路,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作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实现耕地总量平衡提供有力保障。2009年以来,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个,新开发有效耕地面积771.75公顷;创新挖地模式。按照“规划先行、有序推进、量力而行”的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坚决执行农村居民住宅“一户一宅”的规定,严格要求强力推进旧村改造。同时,在农民建房审批中严格执行“四不批”。近几年来,东辽县通过实施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腾出土地42公顷,其中:平岗镇34公顷,白泉镇(金岗)8公顷,将2000余户回迁居民进行了统一安置;创新收地模式。节流更要开源,在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同时,积极开拓土地利用新空间,千方百计为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投资企业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上项目,对低效利用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下,为县域经济发展腾出用地空间;创新控地模式。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国土资源共同责任机制。积极探索批前审查、批中会审、批后跟踪、建后验收的全程监管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动态巡查制度,真正实现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把违法违规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2009年以来,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9件,违法用地面积19.15公顷,罚款56.68万元。同时,在全县聘任234名村级国土信息员,及时发现各种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真正做到了“地动我知”,既减少了违法用地的发生,又降低了执法成本,同时也减少了违法对象的损失。( 责任编辑:张先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