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东辽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东辽

  地方资讯
东辽县部分种植合作社 开展水稻育
省体育局领导到东辽县调研
东辽县召开疫情防控暨疫苗接种工作
东辽县城乡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东辽县就业局启动“就业援助月”活
东辽县政数局加大“吉祥码”推广使
白泉镇万兴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入户宣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新型农民助力
 
  节约行动
东辽县实验中学开展“拒绝舌尖上的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李晓群做客吉林旅游广播电台
让节水方法走进千家万户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东辽县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东辽启动节约模范县创建活动
白泉卫生院开展反浪费活动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浪费曝光    
聚焦|婚宴成餐饮浪费“重灾区”
时间:2016-2-8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整盘的丸子、扣肉、肘子,还有剩下大半条的鱼都被服务员倒进了垃圾桶。”80后市民王曼最近两年迎来了同学和同事结婚的“高峰期”,“几乎隔一两周就要参加一场婚礼,形式大同小异,基本是去把仪式看完,简单吃两口就走了。但是每场婚宴浪费的食物实在是让人看着心疼。”王曼感慨。

  近日,记者对我市多家酒店进行了调查,发现餐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婚宴成为餐饮浪费的“重灾区”。王曼遇到的情况,在现在的大多数婚宴中几乎都被重复上演着。

  “好面子”+“最低消费”

  “一般情况下,桌上的菜至少被浪费掉一半。”据一位负责婚宴的酒店服务员透露,饭店对这些剩菜剩饭的处理方法就是全倒进泔水桶中。“有时候会有人选择打包,说是回家喂宠物,但是大多数情况,桌上的人互不认识,都不好意思打包。”这位服务员说。
  
  刚参加完好友婚礼的云女士说,除了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几乎没有参加喜宴的年轻客人会在吃完后要求打包的。“怎么好意思打包?大家都是吃完就离开了,再说现在条件也好了,打包回去也不爱吃,即便很多菜没动,总感觉是剩下的,所以没人打包。”云女士说。
  
  一名经常负责预订婚宴业务的酒店工作人员说,像这类的酒席,主办者一般为了面子、排场,会安排足够量的饭菜,“宁可剩下也不能刚刚够吃”。
  
  “会餐、婚宴上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根源都是因为操办者好面子、讲档次,生怕招待不周。”一位市民坦言。
  
  “孩子结婚请的都是亲朋好友,人家送了礼金,饭菜要是不丰盛还不得被人笑话啊?”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说,“近两年同学、朋友的孩子结婚的很多,要是自家酒席质量差了,得多丢面子。”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和张先生持相同观点的占9成。
  
  “虽然知道剩菜扔了太浪费,但参加别人的宴席怎么好意思吃完了还带着走啊,也太没面子了。”市民张芳说。
  
  而市民李淑芳则表示考虑到卫生问题,自己选择不打包,“参加婚宴时经常和陌生人坐一桌吃饭,来回走动的人也多,感觉不卫生,即使菜一口没动也不会打包。”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除了好面子等原因外,各大酒店推出的婚宴最低消费套餐也是造成浪费的原因之一。“一些餐饮企业为应对同行竞争,抢占婚宴市场这个‘大蛋糕’,采取各种举措加大促销力度吸引消费者,使得婚宴的规格水涨船高,档次不断提升,有的餐饮企业为此还加大了菜量,这也造成了浪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如何改变婚宴铺张浪费之风
  
  王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举办婚宴的人,总是抱着一种来宾吃不饱自己没面子的心理,实际上,相比对新人的祝福而言,饭菜只是一个点缀,既精又少其实最符合婚宴的菜品要求。”
  
  “应从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着手。”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韩成福表示,改变婚宴浪费现象不仅仅能为举办婚礼家庭省钱,而且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市民刘致华建议,应继续加大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舆论宣传力度,引起市民共鸣,自觉参与到活动中。“也可尝试建立节俭用餐的激励机制,比如消费者点菜吃完或对剩菜打包的,酒店可赠予优惠券等。”刘致华说。
  
  采访中不少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提倡使用公筷,打消顾客在卫生方面的担忧,以提高剩菜的打包率;尝试建立餐饮节俭消费提醒制度,各餐饮企业在酒店内或者包间醒目位置张贴标语;简化婚宴用餐形式,可采取自助餐等方式;订餐先定量,服务员可综合人数、性别等情况给出合理建议等等。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辽源市节约网   东风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