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敦化市牢牢抓住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机遇,狠抓整市推进、全域覆盖,农业信息化建设大步迈进,提升了“互联网+”现代农业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一、推进网络终端进村入户全覆盖,为农民架通“信息高速公路”
试点工作中,该市针对多数村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的实际,启动了网络信息村村通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市30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在全省首批(家)实现网络终端整市全覆盖,为农民配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筹措资金500余万元,为所有信息服务站配齐配全必需电脑、电话、POS机等网络设备,全部链接上互联网。
二是科学选设信息服务站点。主要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农民合作社、农村商超及服务代办点等村民经常聚集的场所,建设有专门服务场所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实现“一村一站一网店”。
三是建强信息员队伍。通过自主申报、群众推荐、素质考核等办法,为每个信息服务站配备1—2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信息员。市农业局把信息员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定期开展专门网络知识、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等业务培训。
二、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全覆盖,让农民足不出户做买卖
通过打造“大德敦化”电商品牌及与“淘宝网”、“开犁网”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实现了进村入户全覆盖,电商交易额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交易额近3亿元,比上年增长5倍。
一是打响“大德敦化”品牌。建设了“大德创客园”全省首家县级“双创”园区,并在园区内建立“大德敦化”电商特色体验馆,整合100多家企业及合作社的600多种农副产品,通过全市27个“村淘”和244个开犁服务站开展线上营销,让农民坐在家中就能做上买卖,解决了依托实体市场销售难、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的问题。近年来,全市村淘交易额在东三省稳居前列。同时,深入开展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电子商务,一方面让农民在购买化肥种子、购置机械等农资上享受低廉价格,另一方面引导农民通过网络直销煎饼、黑木耳等农副产品实现“网上”创收。
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电商。深入实施“互联网+旅游”战略,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带动农产品、旅游产品等电商产业链加快形成,推进景点游、乡村游、农家乐等业态加快发展,促进特色小镇、美丽山村加快建设。以敦化市雁鸣湖镇和小山村为代表,每天吸引客流量达2000多人,其中70%是通过网络预定慕名而来。依托“互联网+旅游”辐射带动,全市旅游星级宾馆增至18家,旅行社增至20家,旅游从业人员增至1万余人。“十二五”以来,旅游人数年均增长达27%,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33%。
三是强化扶持服务。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敦化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等文件,拿出28个电商专业公益岗位充实到县级运营中心,改造1.3万平方米的大德创客园,新建近1万平方米的创客公寓,为优秀人才落地敦化提供方便。在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上,市政府制定物流上下行补贴标准和仓储建设、物流车辆补贴制度,销售本地产品的网商补贴20%物流费,销售外地产品补贴10%。2015年以来,落实补贴资金1300多万元。
三、推进公益便民信息服务全覆盖,让农民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2015年以来,全市村级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12316语音咨询人数达35万人次,其中:政策咨询5.6万人次,技术咨询21万人次,市场信息7万人次,技术培训1.4万人次;提供短彩信服务5万条次,提供便民服务4万人次,便民服务金额达2500万元,村级信息服务站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925万元,其中:农产品上行112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下行3560万元,工业品下行1245万元。通过乐农网校、吉农在线等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培训体验服务12万人次。
一是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开通了集语音、短信、网站、媒体于一体的敦化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为农民提供种养殖技术、供求信息、农产品价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缴费充值、小额提现和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
二是创新服务手段。申请建立飞信服务账号,将各乡镇主管农业领导、村社干部、部分农业经营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纳入其中,将国家重大惠农政策、自然灾害预警等信息以短信方式及时传递发布出去并通过他们告知广大农民。
三是积极推广手机客户端应用。利用农村信息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机会,全面培训推广益农宝、农技宝等手机客户端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了使用手机软件,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各类生产、生活和便民等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 责任编辑:张丽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