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好人•最美法官”事迹展播 法律的温度】
平民法官,演绎完美司法人生:
敦化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审判员 李国华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最美群体——人民法官,他们以对党对法律对人民的忠诚,捍卫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以执着的法治信仰与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书写着奉献的赤诚、传递着法律的温度,他们就是“吉林好人•最美法官”。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吉林好人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文明办在吉林电视台“吉林好人”发布厅举办专场发布活动,公开发布10名“吉林好人•最美法官”。从即日起,展播“吉林好人•最美法官”的事迹,欢迎大家关注。

李国华
李国华,男,汉族,1961年3月生,党员,1984年9月调入敦化市人民法院,现任敦化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审判员。工作三十余年来,他始终坚持着“干净做人,务实干事”的人生信条,所审结的案件无一错案、上访,无一超审限。他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践行着人民法官的光荣使命。

主持开庭
一、扎根基层,是承诺更是坚守 李国华于1984年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大石头法庭工作,一转眼就是15年,他先后有三次机会可以回到院本部工作,但李国华说:“农村的百姓需要我,我的岗位就在农村。”基层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是家长里短的民事纠纷,在很多法官眼里都是小事,但对于村民来说都是大事,在农村人情和面子尤为重要,所以案子能调解,李国华绝对不判决,他的目标就是让父老乡亲的权益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维护。在大石头法庭工作期间,辖区的老百姓都亲切的叫他“大李子”,在他们眼里,“大李子”就是自家人。无论是赡养案件还是离婚案件,他处理起来都有自己的土方法。那段期间,李国华审理案件近千起,80%以上是通过调解方式结案,化解了纷争,赢得了辖区百姓的好评。大石头法庭在他的带领下,多次被延边州中院授予集体三等功,本人也被延边州中级法院两次记个人三等功,并多次获得“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文明干警”等光荣称号。

公众开放日现场合影
二、司法公正,一盏天平心中落 这位年近六十的老法官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为什么当事人总是认为法官是吃完原告吃被告,到底应该怎样建立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有一件事,让他找到了答案。那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原告王某因为摊床问题起诉被告某商场和某银行。原告王某在起诉之前有很多的顾忌,他考虑到自己起诉对象均是大企业,十分担心案子会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一大早就等在了法官上班的路上,直接就把李国华拉到了路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递过来厚厚的信封,李国华庄重地说,你看错人了。说完转身就头也不会地朝法院走去。开庭时,王某自己不停的猜测是不是这个官司彻底完了。判决结果下来后,王某满心欢喜。因王某证据充分确实,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李国华依法支持了王某的全部诉讼请求。事后,王某将自己的顾虑向李国华和盘托出,李国华微微一笑,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调取证据
三、司法为民,是承诺更是责任 那是一个春天,风还有些刺骨。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李国华因在审理一起案件时,原告对自己的损失无法提出明确的证据,其原因是村委会在合同到期之后马上将林地承包给别人,徐某之前耕种的落叶松、果树等早已经不复存在,没有进行鉴定的标的物,李国华来到了徐某曾经承包的林地,亲自了解了案件的背景。随后李国华与徐某、村委会主任边商谈边沿着林地估算着当时大概耕种的棵树以及金额,最终,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努力下,达成由村委会赔偿徐某经济损失的调解协议。衣服和鞋子满是泥巴的李法官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回到单位,制作完调解书,又马不停蹄的再次下乡送达,但此时,村委会主任又不肯签字,称自己是刚上任,很多情况不清楚,要召开村民委员会进行讨论,李国华没有多说,满身泥泞的回到了单位。三天之后他再次拨通了村委会主任的电话,村委会主任满是感慨:“李法官,我是真服了您了,您工作的态度,让我这个年轻人自愧不如,经过商量,可以同意上次的调解意见,下午我亲自去取调解书……”李国华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本心,李国华深知,法官的权利来源于人民,更应回报给人民,这是他肩上的责任。

为当事人答疑解惑
四、司法廉洁,阳光才是真正的防腐剂 “有人给我送钱送物,但我都回绝,作为一名法官,比起名利,我在妻子、孩子心中顶天立地的形象最重要”。在承办的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被告运输公司的驾驶员陈某驾驶货车撞了原告梁某的母亲,后梁某的母亲经抢救无效死亡。庭审中,原告梁某认为自己的母亲因在市里打工多年,应按城镇标准进行赔偿。庭后,梁某给李国华寄来了其他证据材料,其中还有2000元的汇款单。李国华看后马上打电话给梁某,告诉他马上将钱取走。 其实很多人“劝”他,有权不要,就会浪费,何必故作姿态?他总是笑笑说:“这是一名法官的尊严。”

为老人解答疑问
五、司法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带动他人受益 李国华刚参加工作时,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社会各类矛盾错综复杂,法律体系却不健全,这一切,给当时担任书记员的他很大的触动,也更坚定了他投身法律事业的决心,为此他注重加强学习,重点学习法律法规,他付出了许多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却依然坚持不懈,他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和习惯,才能真正适应新时期对法律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看过李国华开庭的人都知道,李国华的规矩很多,庭审中不随意离席,不随意打断当事人的陈述,不和一方当事人对视时间过长……这些好习惯都规范和完善了庭审程序,树立了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 其实李国华身上最受到尊重的就是他愿意和大家“分享”,因为李国华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准确,大家都称呼他为“活法典”,庭里的案件无论是谁的,无论有多新,无论有多难,有了问题大家都愿意向他请教,他不但自己能办好案,还愿意带徒弟,这一带就是手把手的教,不管是庭审经验,还是自己学习到的新知识,他都愿意分享。 李国华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给敦化市法院营造了重学习、重业务、重竞争、重监督的氛围。

认真工作
司法改革,奉献自己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2015年6月间,敦化市法院按照上级法院的指示和要求,正式启动司法改革。当李国华拿到入额法官申请表的时候,在他的心中掀起了阵阵的波澜——是去,是留,是进,还是退?面对着法院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老同志纷纷退出员额,面对着自己八十六岁高龄母亲瘫痪在床,每天通勤于敦化与大石头予以照顾的窘境,按常理他应当放弃这次员额。但是,李国华却毅然决然地在申请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留恋三十多年的审判生涯,他决心要为司法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再尽一份力量。2014年末,李国华身体出现异常,经常发热、盗汗。同事劝他,赶紧去做个检查,年龄太大,有些病是熬不起的。但李国华没有在审判工作最艰辛的时候退后,他继续和其他法官并肩作战。2015年,李国华已经异常消瘦,身体也出现了其他不良症状,经过检查,最终被查出淋巴肿瘤,病情十分危险,如果再治疗不及时则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李国华听罢这才老老实实的在医院接受治疗,第一次的手术并没有让他有太好的变化,毕竟积劳成疾,并非短期能恢复,但刚刚有点好转,他便要求出院,继续工作。他这倔强的脾气,家人都劝不过,只能顺着他,做药物治疗。但没过多久,李国华便迎来了他第二次的医院治疗。他的身上总是有一种一往无前、力争上游的工作作风和品质。他常常说,要干工作就要争上游,否则不如不干。在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有时累得头昏眼花,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但他却放弃了休假,谢绝了领导建议关闭电脑停止收案的照顾,仍然坚持在审判岗位上。这就是李国华对审判工作的热爱,这就是李国华的无私的奉献和坚守。李国华全年审理案件120件,位于审判长之首,合议庭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指导年轻法官
正所谓,心平气和,闻原告之苦,秉公执法,查案件之弊,苦口婆心,解双方之忧,两袖清风,树正义之气。李国华,就是这样一位平民法官,但却在审判员岗位上演绎着完美的司法人格。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