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敦化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敦化

  地方资讯
敦化市政数局:政务公开又添新渠道
敦化市税务局助力企业发展 为企业
敦化市医疗保障局医保惠民政策暨医
敦化市医疗保障局召开医保电子凭证
敦化市税务局开展“学雷锋、树新风
六鼎山管委会组织员工参加2020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参加“坐着高铁游
敦化公安民主派出所积极开展“百万
 
  节约行动
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敦化市
文苑社区“绿色出行”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敦化市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趣闻传说    
敦化二十四块石的传说
时间:2016-1-28  来源:腾讯网  

  二十四块石是古肃慎人留下的人类文化遗存。目前在俄罗斯滨海区、朝鲜的平壤、中国的吉林、黑龙江一共发现了二十多处。其中,敦化市“江东二十四块石”,因其留有比较多的人类文化信息而在国际考古界最为有名。从吉林省敦化市到黑龙江省宁安上京龙泉府这一段150多公里的路上,一共发现了10处二十四块石,平均15公里一块;约占总数的一半。敦化境内有四处。说明这个地区确实曾经是古代肃慎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从二十四块石的分布地域判断,这些地区正是古代肃慎人生活繁衍的地方,因此而留有诸多中原文化基因。《春秋左传》记载,周天子甘人在已经没有势力的情况下,仍然念念不忘对这片领土的主权,说道:“肃慎、燕、亳皆我北土”!自明清以来学术界对其的时代性和功用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但是,由于它在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所以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尚需时间和考古发现,因此二十四块石所反映的奥秘仍在继续破解。
  
  一、二十四块石形成的时代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们是渤海人的文化遗存。但是,渤海时代与渤海人的内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渤海人与唐朝直接挂起勾来,认为这些石头就是形成于唐朝。因为,渤海的称谓开始于公元八世纪初,距离现在也就是1400年。公元713年,唐朝皇帝李隆基派处理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卿(行政副职,正职称侍郎)崔晰到当时唐朝的忽汗州地方来宣示朝廷的册封诏书。公元698年,粟末末褐(新说是白山部)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树辟自固”(即敦化城南10公里处的城山子山城,2005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称“震国”。但是册封诏书却”去国称郡,一共给了大祚荣三个封号:一是渤海郡王;二是忽汗州都督;三是左骁卫大将军。这次册封意义非常。其一,昭示了唐朝当时的行政体制在郡县的基础上增设了州,而且州在郡上,于是,大祚荣成为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也说明敦化这个地方当时既是郡治所在,也是州治所在,还是“军区司令部”所在;其二、大祚荣顺利地接受了册封,说明双方经过了长达五年的谈判沟通,已经达成了共识,否则冒然册封必然遇到尴尬;其三、称郡又不设太守反而称王,这应当是唐朝民族开放政策的反映。唐朝吸取汉朝的教训,只设同姓王而不封异姓王,封大祚荣为王,说明他已经享受皇亲的待遇,与赐李姓给党项王族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其四、从此以后,开始“去末褐、称渤海”,不论你内部怎么折腾,但是在国家的正式文件上,是唐朝的地方政权。因此所谓的“渤海国”称谓,是“国”字的古义,即邦之中心也,与一般具有经济、政治、领土主权的国家是不同的。这种做法在中国封建社会很普遍,如皇太极在册封布本布泰为庄妃的诏书中,就称蒙古科尔沁部为“科尔沁国”。总之,渤海的称谓从断代角度,可以从从公元八世纪这次册封开始;但渤海人这个名称具有溯及以往的功能,即把古肃慎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称谓,如邑楼、勿吉、末褐等都统一于“渤海人”。这样一来,二十四块石到底是什么时期的产物,仍然是个迷。无论如何难以断定它就是唐朝时期或者只是唐朝时期的文化遗存,而可能更为久远。
  
  二、从敦化四处二十四块石的特点看其形成的时代性
  
  敦化四处二十四块石分别是江东二十四块石、海清房二十四块石、官地二十四块石,腰店子二十四块石。其中三处在牡丹江之阴,一处在牡丹江之阳。最为著名的江东二十四块石,目前仅存23块,据说明朝时就是如此。这处二十四块石东西为纵,南北为横,一纵八块,一横三块,每块石头约0.8立方米,两侧的六块石头上有人工打凿出比较深、比较精致的凹槽。经过考古挖掘,发现地下有瓦的残片,具有明显的渤海风格,没有发现砖。说明这是一座只有瓦盖而没有砖墙的建筑。距离江东二十四块石约20公里的海清房二十四块石,在距离鹤大公路以南约250米的台地里,是敦化唯一保持完整不缺的一处二十四块石。它的排列形式和纵横与江东二十四块石基本相同相似。但是石块的大小和石料的精致远比不上江东二十四块石,每块只有0.3到0.4立方米,而且石头上面没有任何人文信息;距离海清房二十四块石的官地二十四块石,坐落于鹤大公路以北约50多米的农民院子里,目前存有22块,大小与海清房二十四块石基本相同,同是玄武岩却比较细腻,上面没有那么密集的窟窿眼。这处二十四块石在敦化四处中非常“各路”,它是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与其他三处的区别就是这一点。距离官地二十四块石约20公里的腰店子二十四块石,石头的大小、选料、排列形式与海清房二十四块石基本相同,目前仅存17块,据说原来也是22块,农业学大寨时期炸掉了五块。它是敦化唯一的一处在牡丹江之阳的文化遗存。
  
  从敦化二十四块石的特点看,二十四块石的历史纵坐标有没有逐步发展的过程?还是象种烤烟那样,一年的时间就建设了满世界的烤烟楼子?从敦化的四处二十四块石的特点看,它们应该有纵向的先后。江东二十四块石应当是最年轻的。后来的建筑总是要超过以前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貌的二闺女的坟墓与他四闺女的坟墓相差仅五十年,姐妹俩的坟墓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贞惠公主墓是用碎石砌成,墓室较小,里边仅有两个龙三子石貔貅,(也有说是龙八子)而贞孝公主墓墓室和隧道均用大块砖砌成,墓室四壁和顶端均有非常美丽漂亮而又鲜艳、反映唐朝文化特征的彩绘,而且墓室也比较宽大。这并不是厚贞孝而薄贞惠,而是准备的时间不同。贞惠墓碑文证明,她大兴七年死亡,十一年下葬,中间约有五年的时间是修建坟墓。怎么修,娘家与婆家恐怕要进行谈判、沟通;而贞孝公主墓的碑文没有时间上的间隔。显然是吸取了姐姐的教训,大概结婚就开始准备了坟墓。所以,就建筑而言,越是后建的就越是精美。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断定江东二十四块石就一定是唐朝时期的建筑。它虽然年轻,但是形成的时代可能比唐朝要早很多。
  
  三、二十四块石的功用
  
  二十四块石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这是最难破解的奥秘,也是最引人入胜的问题。到目前学术界和民间大体有七种说法。
  
  第一是停灵说,是渤海王族的人死后抬灵柩回祖坟时供休息时用的。这种说法是把敦化六顶山古墓群视为王陵为前提的。但缺乏逻辑和证据。从两个公主的碑文分析,贞惠公主与贞孝公主的碑文文字基本相同,不同的字仅有29个。从碑文中对武则天的膜拜看,这是一个得到唐朝许可的文本,谁死了都可以用,只要象现在考试填空那样,填上男女,年龄陪葬地点即可。这充分说明渤海人对中原的礼仪是相当认同的。中原文化中礼仪的严格性是无与伦比的。在墓葬制度上只有天子皇帝才能享受隧道通墓室的待遇。因此而有鲁庄公这样周天子实在亲戚,向周王请求自己死后也能享受这种待遇遭到已经没有什么势力的周王婉言拒绝,还被人指责有野心。唐朝虽然有所放宽,但非皇帝直系血亲也还是不能有墓道的。渤海是唐朝相对自治的民族政权,因此国王的闺女死了也享受墓有隧道的待遇。但是无论如何出嫁的闺女死后必须进婆家的祖坟而不能进娘家的祖坟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未嫁公主死后要单独立墓,称“公主坟”,而目前渤海出土的两个公主都已经嫁人,但姐妹俩都没有与其夫合葬,这应当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有,贞惠公主墓碑的碑文“陪葬于珍陵之西原也”,也明确地否定了六顶山古墓群是王陵。珍陵,应当是王陵,但不一定是大钦貌的。因为两个公主死亡时,他还活着。虽然这不影响他修建自己的坟墓,但是,在“奉安”之前是没有正式名字的,“珍”应当是谥。看来,只能等候大祚荣、大武艺爷俩中的一个出来证明了。贞惠、贞孝两人的碑文中皆有“西原”字样。贞孝的是“陪葬于染谷之西原也”。目前,“西原”都按照方向指示词来理解,但是究竟是什么意思,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更加重要的是敦化所有的二十四块石,都有二到三米高基座,本来要放下棺材休息一下,还要吃力地爬那么高的土台子,渤海人不会那么愚蠢。因此,停灵说基本可以否定。
  
  第二是祭祀说。祭祀神灵和祖先以及战争,是中国古代的两件大事。但是渤海人的原始崇拜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根据中国典籍的记载,渤海人对祖先的敬重与亵渎是相当矛盾地并存着,体现了死人必须为活人生存服务的理念。春夏之际死了人,渤海人不但会入土起冢,而且还在“冢上作屋”,不令再湿。今天看来是非常的敬重;然而,秋冬死的人就没有这样待遇了,而是把尸体切成小丁,以引诱野兽,获取更多的猎物来保证生存。上古祭祀主要用“人祭”和“动物祭”。建设庙宇等固定场所的祭祀,是社会进步到相当程度以后的事,因此,把二十四块石看作是祭祀场所的遗址,是以今度古,缺乏充分的证据。其中“二十四”数目,既与“天罡”36不符,也与“地煞”72对不上,更与星宿28联系不上。倒是与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两次月亮的变化有一定联系。所以二十四的数目与古人的宇宙观有些关系。在中国最为古老的“易”文化中,如“连山”、“归藏”和“周易”,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偶数“八”作为宇宙万事的起点。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就可以无限地推演下去。而中国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却从两仪中的奇数出发阐述了自己的宇宙观。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家主张“三”是万物之起点。渤海人与夏、商、周,尤其是周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典籍记载,渤海人定期向周朝进贡,物品既有弓箭,据说还有黄豆等农产品。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渤海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大量地使臣往来于渤海、中原,因此中原关于“易道”的宇宙观不能不给他们以深刻的影响,与自己对天相气候的观察体验结合,逐步形成了纵八、横三的两维空间感,形成二十四是吉祥数字的观念,于是在利用某种自然力的时候,这种宇宙观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种遵循。
  
  第三是驿站说。所谓驿站,是指中国古代国家传递公文的站点。驿站与一般的旅店不同,它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不接待民间的人和事,而是专为公差服务,负责养马,做饭、住宿等。因此一般都坐落在“官道’附近,而且小的站点也有五六个人员编制,中枢的驿站如敦化额穆驿站,曾经具有近20多个正式编制,还有一定的临时工。因此,从驿站的功能看,二十四块石遗址,复原为建筑也就是25到30平方米,四面没有墙壁,承担不了驿站的任务。而且一匹马紧急时也可以一口气跑50公里,所以把二十四块石作为驿站,从距离上又显得过密。总之,驿站说还是没有足够充分的依据支撑。
  
  第四是商兵东进标志说。渤海地方曾经是商朝流放政治犯的地方。商纣王沃甲把他的亲哥哥箕子流放到渤海地区就是有力的佐证。但是,没有典籍证明商朝时渤海地方曾经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军事行动表识,其实用不着建设那么豪华的建筑,堆一些自己明白别人糊涂的标记就可以,而且历史上也确实存在将军事路标隐藏在明显的建筑物的绘画上。如日本在大举入侵中国之前,就派商人以“仁丹”广告的形式,在中国东北的许多城市和重要村镇的高大建筑的墙壁上涂上刺眼的兰色,画一个留着小胡子的军官。据说胡子的不同长度、弯度和上翘、下陲中就暗藏了指示道路方向的玄机。因此,商兵东进标志这种说法也缺少根据。
  
  第五是仓廪说。即二十四块石是装东西的一种仓库的基础石。这种说法比较接近实际,非常有道理和逻辑。地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伦春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还处于原始的氏族社会,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他们在密林中,每隔一定的距离,树半腰就建有十几个平方米的仓库,里边放有猎物。无论是谁,只要需要就可以自由地去取。以此为佐证,二十四块石的建筑也许也是这种功能。可是,为什么同样是鱼猎产业结构的民族,一个把仓库建在树上,一个却建在地上?这只能从渤海人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处于一种半农、半鱼、半猎的状态,因此30到35平方米的仓库里边既有猎物,也有农产品。建在地上,距离水源不远,距离山林很近,更加方便存取。但是既然是装东西的仓库,为什么没有墙呢?或许,另有所用。
  
  第六是民间传说。在黑龙江宁安地区,围绕二十四块石遗址,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其中比较能够说明二十四块石功用的主要是诸葛亮镜泊湖诛大水怪的故事。说是诸葛亮的第六个师傅北极教主,曾经嘱咐其三件事情,其中第三件就是北走四千里,远涉镜泊湖,造勇士、造排弩,诛杀大水怪。周边的二十四块石,其实是诸葛亮布下的“八卦石阵”,云云。在敦化,围绕江东二十四块石缺少一块的情形,也演绎出抗日的故事。说是其中的一块石头,长期受日精月华的历练,有了灵性,就在一天夜里。突然腾飞,打日本侵略者去了,赶回老家还在那里镇守。所以至今未归,云云。尽管历史传说,曾经是中国历史的传承手段,但是在论证二十四块石的功用方面,可取之处比较少。
  
  第七是风干室说。笔者受仓廪说的启示,提出了“食品加工厂”的假设。具体理由如下:其一是二十四块石顶上的建筑是这样的:它有盖可以防雨,四面虽然没有砖墙,但不等于没有木制围墙,因为无论是仓廪还是加工厂都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制式。底下用木头铺陈,形成一定高度,既可以透风,又可以防鼠类动物侵犯,四周用树枝编成的篱笆作墙,这种墙遮光透风。因此二十四块石遗址上的建筑,应当是渤海人采取风干技术保持食品长期性的公共加工场所;其二是风干技术是我国各个地方在没有冰箱、冷库情况下保持生活物资的基本手段。南方一些地方制作蜡肉依靠风干技术;西藏民族制作肉干依靠风干技术;西域各个民族制作葡萄干也依靠风干技术;就是现在东北各个地方老百姓家里边的“包米搂子”,它的基本功能也不是贮藏,而是风干。风干,能够迅速改变食品的物理形状,杀菌而又不伤害食品的有效成分,因此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渤海先民的鱼、猎和比较少的农业,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均衡生产,一天畸多与几天不获同时存在,因此,风干可以达到以丰补欠的平衡状态,维持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渤海一定时期半鱼半农半猎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敦化四处二十四块石基本都建筑在水边山旁。有一定高度,是为了求风,既方便于风干鱼干,也方便于风干肉干,还可以风干粮食。从南方阿瓦民族原始农业采取刀耕火种时,一公顷只产四十多斤稻谷的实际判断,渤海原始农业的产量也高不了许多,但是在集中收获期间,还是显示了一定的季节性剩余,因此需要那怕是短时间的风干;其三是从二十四块石遗址的分布距离分析,当时渤海的社会形式还应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老祖母领着一群人生产、生活。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不会太多,除了吃以外,可供风干的东西十分有限,因此每个部落能有一个三十多平方米的公共“风干室”应当说足够用了,而且也可能是开工不足,闲置的时间恐怕超过使用的时间。所以,我认为:二十四块石建筑实际是渤海先民的公共食品“风干室”,大约形成于商末周初。这样的假设从逻辑上没有什么矛盾,但是却不能够逻辑地解释为什么敦化以外的县市如安图、和龙、龙井、珲春等这些同属于古渤海之地却没有发现二十四块石的问题。或许,二十四块石真的与渤海“旧国”敦化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总之二十四块石蕴涵的奥秘,越是研究就越加深厚。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延边节约网   延吉市节约网   图们市节约网   珲春市节约网   龙井市节约网   和龙节约网   汪清县节约网   安图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