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中药之王”“补药之王”。据史料记载,远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运用人参食疗。现在,人参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保健、医疗当中。因其稀有,好的人参特别是野山参,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日前,借着参加首届长白山人参艺术节——抚松长白山开秤节活动的机会,笔者有幸见识了当地的人们“放山”采挖野山参的全过程,并且当场见证了一枚重达一两七钱的“野山参参王”的产生。 长白山是我国著名产参地区,长白山人参为关东三宝之首。抚松县所在的松江河林区位于海拔450米至12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冬季漫长寒冷,土壤为腐殖质棕色森林土,森林内阔叶树有椴、柞、桦、杨等,透光适中,为人参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是长白山人参的主要产区。 长白山地区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经过近千年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形成长白山“放山人”共同遵守的习惯和规则,由此产生的信仰、思想品德、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影响着当地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习俗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08年6月,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抚松县开秤节是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传统民俗老把头节等一起,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日下午,由于刚下过雨,天空阴沉,秋风寒冽。5名“老把子”围在一棵松树下,一起祭拜“老爷府”。祭拜“老爷府”是采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祭拜“老爷府”即用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山神把头庙),在“老爷府”前祷告,祈求保佑。 做完祭拜工作,参把头就要进山寻找人参了。只见五人一字排开,每人手持木棍,边走边用木棍拔寻树底下的草木,这就是“放山”了。据介绍,在采参活动中,参把头要通过观察山势云雾密度、阴阳坡向和草木的生长状况,确定到哪片山场寻找人参。这个环节被称为“观山景”。确定了寻找范围,就开始“压山”。每3人排成一字横队,把头在横队右边,另外有放山经验的副手叫边棍,处于横队左边,横队中间的叫腰棍。压山时敲击树干彼此联系,称“叫棍”。 当地人告诉我们,如果发现了人参,就叫“开眼”,发现的人要大喊“棒槌”(长白山区将人参叫做“棒槌”),名为“喊山”。把头问:“什么货?”这叫“接山”。发现人参者如实回答几匹叶,当发现人参者回答五匹叶或六匹叶时,大伙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 没想到,看似简单的寻找人参的过程,竟有这么多的“门道”。我们一边听着详细的介绍,一边跟着“参把子”“放山”,觉得饶有趣味。 突然,前边的把头大喊一声“棒槌!”这是“开眼”了!我们纷纷围上去观看。只见把头用一根三尺长红线绳,两端各拴住一枚铜钱,把人参茎拴起来,再用两根叉把棍搭上横梁,把红头绳栓在横梁上,使人参挖掘时不受伤。经过一番细心挖掘,一棵完整的野山参呈现在我们面前。只见它根须细长,有头有尾,颇具“卖相”。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棵野山参的参龄当在10年以上。 挖出人参后,还要“插花”“砍兆头”。只见把头在附近选一棵红松树,朝着挖参的方向,从树干上剥下一块树皮后,在白茬树干上用刀刻杠。据介绍,“放山”的人数刻在左边,有几个人就刻几道杠;右边刻的是几品叶参,几品叶就刻几道杠。这是为了使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挖过人参,是人参生长区。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砍兆头”的环节已经逐渐被省略了。 插花完成。挖出的人参要打“参包子”,即揭一大块新鲜苔藓铺好,放上一些原来的土,用苔藓把人参裹住,外面包上桦树皮,用树皮当绳捆好。这是“放山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保存人参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保存的人参日久不腐。挖参之后,要把挖出参的坑用原来的土填平,并在上面插上树枝,铺好植被草皮,这叫做“还原”。这样做有利于恢复地貌,等待新的小苗拱出来。 采参活动中,“放山人”会自觉遵守一条重要的行规:“抬大留小”。小人参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人参(五匹叶为首的成片人参叫“片”,六匹叶为首的成片人参叫“堆”),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长大留给后人挖。 挖参完毕,“开秤节”就开始了。 当地人介绍,每年,在野山参“下山”时节,“放山人”都会把野山参集中起来,推举出德高望重的“评委”对野山参评价论值,评出“参王”,并宣布野山参交易开始,俗称为“开秤”。开秤节是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一番热气腾腾的庆祝歌舞之后,开秤节正式开始。15名参把头一一上台亮出自己的野山参,然后一一上公平秤称重。称重之后,8名评委对展示的野山参进行投票评选,以豆为票,一豆一票。经过评选,获得三等奖的是1号参(一两一钱)和2号参(一两七钱)。二等奖9号参(一两八钱)。参王由10号参获得,重一两七钱。 见识了“放山”的过程,见证了“参王”的产生,这一趟抚松之行真不虚此行。 ( 责任编辑:王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