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吉林省抚松县是人参主要产地之一,被誉为最著名的“人参之乡”。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中山区,境内群山起伏,森林茂密,平均海拔300—700米,属中温带湿润寒冷区,年平均气温4.2℃,年降水量—1000毫米。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利于人参的生长。这里生产的人参有山参和园参两种。山参是野生植物,叫老山参,俗称“棒槌”,生长期长达70年到150年左右。俗话说,四两为参,五两为宝,据说在清代一支质量好的山参其价远远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1981年,抚松县参农在长白山中采到一棵生长140年的大山参,净重达9两2钱,被称为“山参之王”,作为国宝,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内。园参又叫家参,由人工栽培,从播种、移植到收获,一般要5、6年时间。500 据说,早在唐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朝就把高丽参当作贵重药材输入中国,当时中国同朝鲜毗邻的长白山一带也是著名的人参产地。清朝前期,清政府对长白山实行封禁,采参人必须在政府允许下,持采参证才能进山采参,并将上等参交官,违者砍头或割断筋骨。为了发展人参生产,参农把人参由野生逐渐发展成为人工种植,抚松县是人工栽培人参最早的地方,种植人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仍然采用原始的伐林栽参方法,栽培技术落后,人参生长期缓慢,一般要6—9年时间。近年,人参生产和科研力量得到不断加强,推广了透光棚,测土施肥,及时浇水,改良土壤等先进技术,人参生产发展很快。现在全县除4个国营参场外,18个乡镇村村种参,人参种植面积已达1133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人参产量达1107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 人参药用价值很高,《本草纲目》记载,人参有“神草”、“人衔”、“地精”之称。长白山一带是中国满族祖先发祥地,满语称人参为“奥尔厚达”,意思是“百草之王”。现代医学证明,人参全身是宝,从根到叶,从花到果,都含有大量的人参皂甙、人参酸、人参宁和各种维生素,不仅是滋补强身良药,而且对治疗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脏疾病、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等症均有疗效。人参除药用外,还应用于卷烟、化妆品、食品等行业,其产品多达几十种。 从1987年起举办的“抚松长白山人参节”是人参之乡的盛大节日,每年的8月间举行。人参节期间,展出各种人参和人参系列品,还汇集了长白山区的医药、土特产、工艺品、滋补饮料、酒类和轻工业产品等,每年都有数千名国内外宾客前来参加丰富多彩的人参节活动,盛况空前,驰名中外。 人参,“东北三宝”之一,有“百草之王”的美誉。经过千余年时间的演变,人们从最初的“放山”采参到悉心培育种植人参,已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人参栽培体系,并形成了特有的“人参文化”。而抚松县更是因其人参产量、规模大,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参之乡”。 抚松县最早栽培人参始于明隆庆元年(1567)。1921年,园参生产达到鼎盛时期。1986年,抚松县西洋参作货面积710平方米,园参面积达到502万平方米,总产值6109万元。 1994年,全省首家有关人参资料和实物的博物馆——长白山人参博物馆在抚松县建设开馆。1995年3月6日,抚松县被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 据介绍,早些年间,抚松县周边参农的人参贸易都是以他人收购为主,参农将人参采集后等待商人们前去收购。后来,收购人参的商人逐渐变少,参农便走出家门,聚集在万良镇的路边售卖人参。久而久之,其他地区乃至省外的参农也来到此地从事人参交易,规模越来越大。 1989年,万良镇形成了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的人参市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2005年,万良镇政府与浙江温州投资商合作,进行了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的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的异地新建。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6亿元,全镇以人参为主的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以上。(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