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5-11-29 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作者:李兆杰 王晓磊 |
32年前,当上村干部的那一刻,他就把一颗赤诚的心毫无保留地给了群众。为了北岗村的发展、村民的富裕,他承诺要“干到底”。32年后,他把昔日这个全镇最穷的贫困村打造成了拥有固定资产近500万元,集体积累近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000元的闻名远近的富裕村。 这个致富带头人、群众信赖的当家人就是北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庆东。 几年来,北岗村党支部接连荣获中组部“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省“五好村党支部标兵”,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特产经济强村”等荣誉。赵庆东也先后荣获市、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书记”、“创业先锋”、“勤廉公仆”、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当选为市委第四次、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面对村集体1000多平方米的参地,村民们都想分光拿净。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赵庆东却独具慧眼,说服村民将集体经济的“火种”保留下来,带领村民将村办参场的规模越办越大。十年之后,参地面积达到17000平方米,卖了50多万元,村集体获得了第一桶金。 村办参场出售以后,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当时的意见很不统一。赵庆东反复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的所需所想,找到了办塑料厂发展集体经济的好路子。他先后跑到河北、辽宁、山东三个省的五个市县,考察了有关厂家和生产设备,从1993年开始,先后投资近60万元,上了塑料管和塑料薄膜生产线。良好的信誉,过硬的质量,使产品很快走俏市场,不但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还辐射周边几个乡镇和县市。 成绩面前,赵庆东没有沾沾自喜,停步不前,2005年村里又投资16.7万元,新上一条彩钢瓦生产线,每年新增集体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发展集体经济不能只看眼前。赵庆东又确定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经济发展思路,采取与农民共同投资、共同受益、共担风险的办法创办村办林场,先后在弃耕地、参后地、山坡地造林1100多亩,建起了“绿色银行”。目前村办林场市场评估价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可为每户村民增加收入3000多元,“绿色银行”给农民带来了金色的希望。 几年来,赵庆东带领支部一班人先后投资解决了农民关注的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热点问题;上了有线电视,开通了程控电话;年年从集体积累中拿出资金为村民参保新农合补贴50%款项;每年拿出1万多元救济村里的贫困户和五保户;每年春节都向村民们发放米面油等“福利”。 北岗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人参专业村,村民有成熟的栽植技术。前两年由于人参价格不稳,许多村民在发展人参上栽过跟头,有的泄了气,想转行。赵庆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栽植人参这个“金拐杖”北岗村不能丢,但又不能逼着村民干。怎么办?赵庆东当起了服务员和领路人。缺资金,他帮助贷款;缺技术,他手把手的教,请专家来讲;缺参土,他动用朋友和社会关系到黑龙江、吉林敦化等地联系;缺销售渠道,他又投资购置了电脑并上网,通过网络来帮助村民查询人参销售信息,使村民的人参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正是在他的示范带动和无私帮助下,北岗村的参农们挺过了一道道难关,全村人参留存面积始终在增加,到目前已发展近50万平方米,又赶上这两年人参价格上扬,全村又冒出十几个百万元户,有的参农都买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小轿车。 “把党支部的牌子挂到群众心中”是赵庆东常说的一句话。他带领的支部一班人从没报销过一分手机费,没要过一盒烟,所有村务随时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群众的审核监督,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任。 赵庆东对党员和村干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人心齐,北岗一定富,我们党员和村干部一定要团结村民共同致富”,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放在了村级事业的发展上,从年青的小伙干到了老头,但他并没有半句怨言,在他的带领下,北岗村正加快步伐,向外界证实和展示自己。(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