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扶余市利用民俗文化独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实施“文化+”模式,构建了了文化与旅游、生态、民生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取得了多方面成效。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更宽。市委、市政府开发我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开辟了振兴文化旅游产业的新道路。全市打造了江山旅游度假区,扶余公园、蔡家沟宗教游等特色旅游品牌。目前,“美丽乡村”已涵盖休闲娱乐、观赏采摘、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10多类,培育发展“农家乐”160多户,乌金村、珠山村、石碑村等十余个乡村实现美丽“蝶变”,变成新的热门旅游景点,形成了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实现了文化旅游的相生共赢,带动了市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文化+生态”环境打造景更美。我市确立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在生态建设中“融文增绿”、景观打造上“借文用水”,全面实施扩绿增绿工程,惠民路、扶余大街绿化改造均已完工。扶余公园实行全方位绿化模式,成为城市的“绿色人文会客厅”。文化墙、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等覆盖所有村居社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构建了城乡15分钟生态文化服务圈。 “文化+民生”群众满意度更高。我市不断强化文化惠民理念,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积极整合市内文艺资源,把文化下乡、民间文艺团体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创新,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送演出到基层”活动。读书看报、跳舞健身、吹拉弹唱已成为群众的生活新时尚。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实现了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 责任编辑:张丽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