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初春时节,微风中还带着阵阵寒意,而在扶余市陶赖昭镇南江村的一栋栋大棚内却暖意融融,有说有笑的稻农们正忙着育水稻苗。近几年,南江村稻农应用寒地水稻科学“两早”栽培新技术,水稻最高亩产突破1000公斤,并辐射带动了全市水田增产20%以上。稻农们选用晚熟、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在上年10月下旬用稻草覆盖育苗床,第二年3月上旬扣棚暖地,3月下旬用钵盘播种,5月上旬插秧,比常规育苗、插秧早半个多月,累计增加积温150—200℃,产出的水稻穗大粒饱,米质好、产量高。“农民认识到了科学种田的意义,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南江村种稻大户杨玉生说,他们种出的水稻有“三高”,就是产量高、出米率高、价格高。和杨玉生一样,稻农孙继伟也是应用“两早”新技术,水稻连年获得大丰收。今年,孙继伟又多承包了5公顷水田,准备大干一场。据他说,南江村水稻育苗工作4月5日已经全部结束,比去年大约提前了一周的时间。 在大林子镇七家子村,农家院里停放着一台台花生覆膜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近几年,村民们大面积种植覆膜花生,比露地花生增产50%以上,亩产花生500多公斤,很多人家一跃成为“十万元户”。“去年种五公顷地花生,一公顷地毛收入两万三四千元,今年准备种七公顷多地。”七家子村农民李文田说。见到记者,花生种植大户郑喜水也凑过来说:“不但我们家房子是新盖的,车子是新买的,这几年种花生富裕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学介绍,村里自2006年开始引进山东大白沙花生品种,每公顷效益一般在2万元左右。今年全村652公顷耕地有600公顷要种花生,计划种10多公顷以上的大户越来越多。种子、化肥、地膜年前就到位了,近几天农户们不嫌麻烦、不怕累,都在忙着用手剥花生种,这样可以减少种子破损率。 “土地和人一样,吃啥也得讲究营养搭配,科学配方才能多产粮。”长春岭镇黑岗子村种粮大户王成表示,自家的玉米种肥早已备置齐全,这些天他除了忙着参加各种科技培训活动,还与市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一道进行“测土配肥”,有了科学的“施肥配方”,可以节约大量生产成本。 以上只是扶余市各地备耕春耕的几个简短镜头。 3月30日前田间秸秆清理完毕,种子、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物资全部入户;4月10日前拿完茬子;4月15日前结束整地起垄工作,地温适宜开始播种;3月25日左右开始水稻播种育苗;4月15日前结束水稻育苗工作;5月15日前插完秧……年初以来,扶余市各乡镇及涉农部门立足一个“早”字,抢抓一个“实”字,引导农民“卡死”每个春耕生产节点,“翻着日历牌”倒计时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农作物种子和秧苗全部播在或插在丰产期,为全年粮食再夺大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粮食总产实现330万吨生产水平,该市将粮食种植面积调整到27.7万公顷,其中,玉米面积调整到24.3万公顷,大豆面积压缩到1530公顷,杂粮杂豆面积5520公顷,薯类面积2950公顷;油料、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4.5万公顷左右,粮经种植比例调整到83:17。目前,全市备春耕生产所需资金8.05亿元已全部筹措到位,春耕生产所需7.9万吨底化肥、1.6万吨种子、2200吨农膜,已全部入户,260万亩玉米秸秆已清理完毕。同时,有18.5万人次农民、1200户科技示范户接受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