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扶余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期,这里便建立了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车家——夫余国,开创了北疆历史文化先河。扶余县地图 清代,属吉林将军伯都讷副都统辖地,副都统驻伯都讷城。伯都讷城是清初“边外”(柳条边)七大军事重镇之一。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设立伯都讷站,是宁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在伯都讷驿站南20里处建新城,名伯都讷新城(今扶余镇),添设伯都讷副都统专城驻防。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设置伯都讷厅,驻伯都讷新城,同时设分防巡检员,驻孤榆树屯(今榆树市),隶属伯都讷厅。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伯都讷厅升改新城府,与伯都讷副都统同城;孤榆树屯巡检改设榆树县,由新城府领。翌年4月,裁将军,改隶吉林行省西北路道。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裁撤伯都讷副都统。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改为新城县。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2月,因与河北、山东等省新城县重名,改称扶余县。同年6月,西北路道改称滨江道,隶属滨江道。 1929年2月,由吉林省直辖。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1946年2月,成立扶余县政府,隶于西满局吉江区行政主任公署。1949年4月,经东北政委会决定,划归吉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余仍属吉林省。1955年2月,属吉林省怀德专区;1958年11月,划归白城专区。1987年11月,撤县变为扶余市(县级),仍隶于白城地区。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扶余市改为松原市扶余区,隶属松原市。199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扶余县,县政府驻地设在三岔河镇,仍隶属松原市。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 伯都讷地方始设副都统时,辖境较宽,大致为今松原市宁江区江北地区、扶余县、榆树市三县(市)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以后新城府时期,以汇塘沟、珠尔山为界,其东属榆树地,其西属新城府,辖境与1983年9月以前扶余市辖区同。1983年9月,改32个人民公社为乡,人民公社改称乡人民政府,乡下辖村、社;保留扶余、长春岭、陶赖昭、五家站镇,国营农场不变。1987年,全县共有9镇、26乡和两个国营农场。各乡镇计辖22个街道、474个村。 1995年,扶余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25个乡、10个镇、两个国营农场。483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1145011人,14个少数民族。 1995年12月,扶余县辖长春岭镇、五家站镇、陶赖昭镇、蔡家沟镇、三岔河镇、弓棚子镇、三井子镇、增盛镇等8个建制镇,四马架乡、永平乡、社里乡、新站乡扶余县、更新乡、徐家店乡、伊家店乡、石桥乡、三义乡、肖家乡、榆树沟乡、新城局乡、大三家子乡、二龙山乡、拉林乡、万发乡、大林子乡、七家子乡等18个乡,。另有国营伊家店农场和两个灌区。 2005年,乡镇合并。2006年社里乡划归松原市,扶余县辖长春岭镇、五家站镇、陶赖昭镇、蔡家沟镇、三岔河镇、弓棚子镇、三井子镇、增盛镇、大林子镇、新万发镇、新源镇等11个建制镇,三骏乡、永平乡、新站乡、更新乡、伊家店乡、肖家乡等6个乡,另有国营伊家店农场和两个灌区。辖398个行政村。 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县级扶余市。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辖三岔河镇、长春岭镇、五家站镇、陶赖昭镇、蔡家沟镇、弓棚子镇、三井子镇、增盛镇、大林子镇、新万发镇、新源镇、得胜镇等12个建制镇,三骏乡、永平乡、新站乡、更新乡、肖家乡等5个乡,伊家店1个国有农场。7个居委会、383个村委会;1025个自然屯,下设173个居民小组、1810个村民小组。(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