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春岭镇是百年老镇。1994年被松原市确定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镇,纳入了松原市“二十强镇”和省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镇预备镇,先后被松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此地原为猎区,满族人猎前要祭神,以土堆,土岭为神墙,上面坚杆子,长春系满语口语变音,洒酒祭天之意。 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5°15′~45°27′,东经125°14′~125°29′之间,长春岭镇地理位置优越,北邻第一松花江,与黑龙江省三肇(肇源、肇东、肇州)隔江相望;位于扶余三岔河镇西北、松原市东北,与其构成了三角鼎立之势,吉黑两省有数十个乡镇散落周围,辐射周边人口总量达到30万,成为得天独厚的区域中心,拥有辐射周边的地理位置优势。人民政府驻长春岭镇东街,电话区号0438,邮政编码131222,距扶余城区75公里,西距松原城区60公里。 政区沿革清光绪末年建城垣,设四门,民国年间立商会,置保安团,日伪时期设警察署。1946年属三区,1957年12月建长春岭镇,1958年改公社,1964年复镇。1983年与长胜乡合并,2005年,撤销石桥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长春岭镇管辖。 政区划分2005年辖四合、长青、长丰、长久、蔬菜、长兴、钱粮、福春、二道、六家子、李家、新发、东长发、西长发、长岭、长东、长江、上岱吉、石桥、欢迎、三家子、五里、巨发、南天、茂山、代家、腰窝堡、黑岗子、杜家、杨家、前坨子以上31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以序数命名12个居委会。 人口面积全镇幅员面积300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村屯面积60平方公里,全镇共有31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76个自然屯,城乡居民14636户,总人口52886人,其中非农人口7087人,镇区人口近万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地处松嫩平原,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分坎上、坎下两部分,坎上土壤为黑钙土.坎下为草甸土,土地肥沃,泡沼星罗棋布,1000公顷江边芦苇湿地遍布其中。 气候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降雪稀少,江河结冰,大地封冻时间长,多年降水年平均460.3毫米,七月份为降水最多月,春季长多西南大风,秋冬时节常刮西北风,凉爽、寒冷。 水文长春岭北临第一松花江,平均水位深度3.5—4米,流量430立方米/秒,历史最高水位达1270.29米,最大流量15500立方米/秒,是吉林省与黑龙江省的界河。贾津沟子在长春岭横贯南北穿境而过,属于季节性河流,由雨、泉水类型,系人工排水道与部分天然河道构成,至长春岭镇欢迎村戴家屯北汇入松花江。长春岭镇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到500毫米之间。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地下石油资源大庆油田吉林分公司已经投资开发,在这里已建成区块油田。地下油母页岩储量大,有关方面已经规划在长春岭镇建成油母页岩深度加工的较大型企业。地下水资源充沛,引松灌溉辐射面积1000多公顷。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风灾、洪灾等。洪灾因第一松花江上游泄洪,4000多公顷江湾地经常受到威胁,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8月14日,洪水吞噬了整个江湾地,涉及境内31各村,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风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最严重一次发生在2011年6月末,造成6000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00万元。 经济概况 农业耕地面积14627公顷,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汛灌溉、引种调产、动物防疫等工作扎实开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力求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各村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烤烟150公顷。香瓜、西瓜的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作物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獭兔养殖,畜禽规模化养殖,花生种植,1000公顷优质水稻种植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村应运而生。畜牧业以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全镇牛发展到5000多头,生猪2万多头,肉食鸡20万只,养羊1万多只。 工业初步形成了以采油,木材加工、建材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0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11年,拥有工业企业18家,职工29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4万元,比上年增加10%。其中油田开发初见成效,年产原油5万吨。 财政金融国内生产总值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900万元。扶余农村信用社、扶余农业银行、扶余邮政储蓄银行在镇内开设分行。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文化活动丰富,镇内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有农民文化学校,有多支业余农民演出队伍,每个村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街头秧歌队;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处,图书室21个,藏书1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36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教育有中心小学两所,初中两所,8所村级小学,中小学教师人数390人,中小学生41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生入学率98%,高中教育阶段和相当于高中教育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率70%。 科技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完善,全镇有科技推广站2个,科技推广人员10人,全镇每年技能培训人数超过6000人次,科技种田、养殖已经被广大农村群众所接受,崇尚科技致富已经形成普遍的观念,全镇农村经济收入增加部分有两成以上靠科技进步实现。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完备、能力增强,城镇职工都参加了养老、大病医疗保险,农村保险各补贴都依照国家相关政策全部落实。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有中心医院一所,卫生所59个,床位60张,医护人员150人,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满足一方群众就近就医需求。卫生防疫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60%,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0%。疫病防治体系健全,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户120户。 体育有学校体育场4个,村级活动场所4个,群众体育活动活跃。 广播电视1992年10月建长春岭电视转播台,转播塔高72米,覆盖半径50千米,电视转播台建台至今,连续被扶余县广播电视局评为先进转播台;1995年3月开通有线电视,2011年12月开通有线数字电视,电视综合覆盖率100%,电视拥有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70%。 社会保障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958户,1200人,支出259万元,月人均180元。医疗救助46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73人次,共支出1.7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1355户,2012人,支出724万元,月人均724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8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84张,收养84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1000人,参保率69%。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扶余北线公路从镇中心穿过,南邻扶余中线公路,北邻扶余北北线公路,可以与京哈高速公路、铁路相连。1962年建成长春岭镇客运站,地处长春岭镇东街,镇日发客运汽车37班次,日均容量1000余人次。长春岭下岱吉码头地处第一松花江南岸,长春岭镇长久村所在地。可停泊600——1000吨的轮船六艘,年吞吐量达120万吨。下岱吉码头是我省内陆河重要的天然港口,由此上行可至吉林市、大安市,下行可与俄罗斯通航,地理位置重要。第一松花江在镇边通过,下岱吉码头是松原境内的天然良港,可以通过松花江北路东上出海。 邮政电信2011年末,有邮政局2处,邮政业务总量20万元。报纸、杂志累计期发行1000份。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800户,移动电话用户14000户,互联网用户1000户,电话普及率96%,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10万元。 名胜旅游 长春岭万善石桥,清宣统三年(1911年)动工修建,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竣工。万善石桥位于石桥村东头,横跨夹津沟子。建桥始于民国元年,费用由僧人化缘所得,该桥是1座3孔拱式石桥,桥身由花岗岩石砌成,全长40.1米,宽4.1米,高7.7米。桥身南面上部刻有“天地同休,万善石桥”8字,北面上部刻有“流芳百代”4字。是吉林省内最早的一座公路石桥,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区市政建设 公共交通2011年末,五家站镇设公路客运站1个,年客运量70000人次;出租车158辆,万人拥有量30.2台,年客运量55000人。 给排水全镇自来水井19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2万立方米。镇区主街路两侧铺设排水管道3000米。 供电2011年改扩建6.6万千伏供电站一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2千万千瓦时,高压输电线路6条,用电负荷1万千瓦,年销售电量累计完成2千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4.9%,供电可靠率95%。(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