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1-18 来源:城市晚报 作者:高鸿 |
原标题:怀德“问心”碑鞭策后人136年



李国文/摄
公主岭市怀德镇,有着百余年的历史,是怀德县老县衙署的所在地,镇政府院内有一座清朝时期的“问心”碑,为光绪三年(1877年)怀德第一任知县张云祥所立。张知县撰写“问心无愧”等内容的碑文,以鞭策自己,激励后人,至今已有136年的历史。1992年当地党员干部捐资建造“问心”碑亭。2009年,“问心”碑被申报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德问心碑亭被四平市纪委确定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时时刻刻为警示世人敲响警钟。 干练敬业的张云祥 任怀德首任知县 据已退休的原公主岭市文化体育局副局长李国文讲,他1952年出生于古镇怀德,从小就听走南闯北,开过粮栈的爷爷讲过有关“问心”碑和“怀德八景”的故事。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李国文同调查人员在当地找到了曾在怀德街里开过皮铺、时年78岁的高振生老人,进一步了解了“问心”碑和“怀德八景”的来龙去脉。 据怀德县志载,怀德县原是清朝靠近柳条边的封禁之地,境内荒原万顷。嘉庆七年(1802年),清廷实施“驰流民、出边禁”政策,开始有“流民”来到东北,开荒种地。道光元年(1821年),奉清廷“收价放荒”令,山东、山西、河北、天津等地乡民闻讯入境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和街市。同治五年(1886年),清政府在八家子镇设经历所,隶属奉天昌图厅,对“流民”进行统一户籍和收税管理。 光绪三年(1877年),由于从关内流入东北的人口渐渐增多,八家子镇周边“境内丁口号称十万余众”。昌图厅奏请朝廷,奉旨改八家子镇为怀德县,县名取自《诗经》中“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及《论语》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两句。朝廷选派干练敬业的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人、原安东知县张云祥任怀德首任知县(候补知府理事衔官阶六品)。 修县署捐养廉银 筑县城成就“怀德八景” 张云祥到任后,组织当地官吏和民众垦荒,种植黍、豆、稻、麦和棉、麻,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又根据怀德地处交通要冲,土匪盗贼活动猖獗的情况,整顿吏治,改修县衙,新建捕署、监狱。因朝廷拨给的修建经费严重不足,张云祥带头捐助养廉银1000两,县内士农工商为之感动,纷纷踊跃捐款资助城建。张知县施行政务公开,公布各地捐钱数额,接受民众监督。撰写和凿刻《监修刊记》,设立“记功碑”,将捐款事项“勒石记如右”。同年开始修筑县城城墙,设东、西、南、北、东北、西北6座城门,城内有县衙、关帝庙(普济寺)、城隍庙(兴隆寺)、文庙(学署)、魁星阁、状元桥等代表建筑,俗称“怀德八景”。 当时清政府规定,只有县级政府可以请修文庙学署,并且每年每县批设4个学额,参加举人考试。 立“问心”碑鞭策自己 激励历任父母官 县署建成后,张知县为了鞭策自己,亲自撰写碑文,请来工匠刊刻成“问心”碑,立于县衙大堂之前。正面碑眉刻有“克勤克俭”四个字,碑文上首刻着“问心”两个大字。前款是:“光绪三年改设县署”,正文是:“问心无愧古人所难,余何敢以此自命?盖因数十年来遇事则返心自问,颇有所得。兹值堂成铭以自勉”。落款是“西蜀锦官城张云祥撰书。”背面碑眉刻有“谨守清廉”四大字,碑文记载了修建县署募捐的原因、捐款者和数额,既是表彰“见而乐捐”人员,也便于民众监督捐款的使用去向。 这座“问心”碑面世后,不但时时事事鞭策着首任知县张云祥,也激励着以后当选的历任父母官。“问心于堂”更是作为“怀德八景”之首,一直流传至今。 “问心碑”直到解放初还立在老县衙院内,上世纪50年代因县衙大院改为工厂,“问心”碑也被从原址移走。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重新发现,但因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后所建,不属于重点文物,故仍放置于工厂院内。 1992年,吉林省文化厅拨出部分保护经费,不足款项由怀德镇机关干部捐助,建造了安置“问心”碑的无愧亭(“无愧亭”三字由当时的省考古所方启东所长亲题),还在亭子的旁边建造了一座稍小但同样形制的古钟亭,将原普济寺钟鼓楼遗存的一座大铁钟悬挂于内。 2009年,公主岭市文体局将“问心”碑申报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公主岭市怀德镇共发现三块石碑,一块是张云祥立的“问心”碑,一块是“文庙学署”碑,一块是民国时立的“铁公功德”碑,目前,这三块石碑都并排立在怀德镇政府的大院碑亭内。 张云祥任怀德知县八年、六年各有说辞 张云祥离任时间有两种说法。一为光绪十年离任说,依据是现存怀德县文庙学署碑后所刻:光绪十年五月管怀德县事张云祥捐廉茸修光绪十年七月吉日立。以此推论,张知县在怀德任期八年。二为光绪八年离任说,依据怀德县志载:光绪三年任,光绪八年调出,任期六年。另据辽宁省怀仁县志载: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张云祥接任怀仁(今辽宁恒仁县)县令,九月离任。据此,任期六年说确。 据考证,张云祥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筑县城,改善民生;创立学堂,振兴文教;惩奸治贪,清除匪患,施行德政;惠利百姓,深受拥戴。所经官私、亲疏诸事,无不面碑静思,扪心自问。因受士民仰慕和尊重,以至调任新职时,百姓“赴省欲留”,舍不得让“正能量”的知县离开。 被确定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2009年5月,四平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公主岭市怀德镇正式挂牌。“问心”碑展室共有史志复印、碑石拓片、历史故事绘画、现代摄影、书法楹联、报刊图书、文件表格等200多件展品。 2009年6月,“问心”碑展室建成并对外开放,四平市和公主岭市两级纪委开展了“问心碑前问自心,为党为民行勤廉”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曾先后组织所辖6个县(市)区党员干部到公主岭市怀德镇瞻看“问心”碑、参观“问心”碑展室2000余人次。年轻干部把“问心”碑亭当作最圣洁的景物,带着对更加廉明社会的憧憬纷纷拍照留念。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曾作出“问心碑是一面镜子,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在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批示。 许多领导干部通过观看“问心”碑展室和听讲解员讲说“问心碑”来历,及张云祥勤勉从政、谨守清廉,遇事则返心自问的政声和事迹,认真实行“三问”:一问自己是否忠心于党?二问自己是否躬行于民?三问自己是否清廉干事?进而激励四平市广大党员干部乐于谋事,耻于谋私,真正为四平经济社会发展竭尽心智,不留余力。各县(市)区的党员干部们还纷纷撰写心得体会,对照“三问”反思自己。 “问心”碑问世130多年来,经历朝代更迭、战火硝烟、风雨剥蚀和社会动荡,但都“幸免于难”,保存基本完好。 在四平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像张云祥这样的好官:民国时期梨树县的开明知事尹寿松,建四平街市,为民族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百姓为其修建“尹公德政碑”,以示纪念;抗战时期怀德县县长赵泽民,誓死抗日,至死不做亡国奴,“抗日县长”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四平市老市长栗振国,为家乡城市建设呕心沥血,百姓至今对其念念不忘。 文管部门>> “问心”碑依然完好,源于百姓对张云祥的敬仰 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隽成军说,怀德镇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140多年历史的古镇,清朝嘉庆年间,对蒙地驰禁,荒地渐重,原怀德城址八家子开始繁荣起来。同治五年(1866)设分方经历于此,光绪三年(1877)置怀德县,八家子为县城,遂改八家子为怀德。著名的文庙、关帝庙、状元桥等“怀德八景”独具艺术特色,充分展现了怀德源远流长的古文化。从历史上看,老怀德古时候不仅是怀德县城,更是松辽平原上商贾云集的商品集散地。怀德县第一任县长张云祥,上任后励精图治,勤政为民,立“问心”碑存世与后人。“问心”碑历经朝代更迭、饱受战火洗礼和社会动荡,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风雨剥蚀,依然能够完好的矗立在世人面前,主要是因为百姓对张云祥这样勤政廉洁官员的尊崇和敬仰。“问心”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但是怀德老镇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且时时刻刻为世人敲响着警钟,激励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晚报》2013年5月5日)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