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居们在孙立华家的炕上学习编织中国结。(左一为孙立华) 本报记者 秦琴/摄
绕绳、打结、攀绳、打穗……一根根色彩斑斓的绳子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在孙立华手中翻绕压挑,一会儿功夫,一个个漂亮的“年年有鱼”、“丰收的玉米”、“可爱的对虾”就从她手中跳出。 53岁的孙立华是一名中国结传承人,从小学习绘画,并和老一辈艺人学习编织中国结。每到农闲时节,三五成群的邻居就来到她家,坐到炕上跟她学习编织技艺。一有时间,孙立华还去教社区居民编绳,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推陈出新,设计出几样新鲜绳结作品,保持了绳结技艺的新鲜度。 孙立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不善言谈,但说起手工编织来却滔滔不绝。她向记者介绍了中国结的来历、编织方法、技巧等,还现场演示如何编织中国结,一色一线、一编一织、一穿一引间都流露出她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孙立华边摆弄着手中的中国结边认真地说:“这些绳结,都有美好的寓意,这就需要人们在编织时是开心快乐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美好的感情赋予到绳结上,传递给其他人。” 她还告诉记者,中国结全称“中国传统装饰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人们就使用绳结装饰器物。逐渐地,聪明的人在其中注入了美学内涵,被应用在衣着、配饰上,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结从内容到内涵都与以往大不相同,它已经演变成寓意深刻、造型别致的传统饰物,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一门出类拔萃的技艺,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欣赏,还需要有人将它传承下去,让这门技艺的涵意更加深远。”在孙立华心中,她最希望的是绳结艺术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扬光大。 现如今,学习绳结艺术的人并不多,愿意学习的人也都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少之又少。孙立华还利用业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编织绳结,希望给绳结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让这门老手艺流传下去。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