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千百年来,长白山这座世人眼里的神山、圣山,造就了许多奇珍异宝和亦真亦幻、美妙神奇的故事。 话要从老汗王进京后封长白山为朝贡圣地说起……朝贡的珍品大多产自长白山莽莽林海,那个时候要想把长白山地区的贡品运送京城,按照当时原始落后的旱路交通,几乎不大可能实现,缓慢的骡马驮运,有些珍品难免路途中发霉变质,因此当时主要采用水运来完成整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进京朝贡任务。 清朝时,长白山区就被称作“山里”,长白山以外的平原地区称为“山外”。当时进京朝贡的珍宝中,不仅有长白山的珍品,也有“山外”的宝贝。现今吉林市的乌拉街镇就是当时赴京进贡“东珠”的集散地,那里满族人居多,朝廷每年都要下圣旨,由地方官员组织赴京进贡队伍,由三十至四十岁的60名青壮年兵丁组成,外加二至四名50岁上下,有着丰富放山和水路经验的人当向导,再由官府选派官员当统领,配备三条大木船,这样进京的人选和船只就基本确定了。 当年,地方官员每年组织渔民在秋季进入松花江采集河蚌获取珍珠,采集到的珍珠量虽然较多,但上品却少之又少,所以才被皇家封为“东珠”。据了解,现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慈禧太后皇冠上的珍珠全部是用东珠镶成的。 在每年农历八月,进贡队伍备足口粮等生活品后,从现吉林市的船厂装上珍宝“东珠”起航,60多人乘坐着三条大木帆船逆松花江水而上,从船厂出发一直到现今白山电站这段江面开阔、水流平缓的水路,是进贡队伍行进比较顺利的一段。在这一江段,舵主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慎,当时松花江上游有木把(伐木人)“放排”,就是把十几米或二十米长的大圆木用小柞木连成排,顺流而下,所以船在江中行进要格外小心,贡船必须躲过一个个木排,否则,就有被撞沉的危险。船队在今天白山镇稍作停留,由地方官员把从现吉林桦甸县夹皮沟和老金厂炼成的金砖封存装船,验货后继续启运。 现今吉林白山电站的大坝,原是一个20余丈左右高的瀑布,这个瀑布老辈人叫它“老鳄颌嘴吊水壶”,进贡船队到了这里就不能继续逆水而上了,必须停下来,翻过瀑布换乘早已准备好的另三条船,留下九人,三人一组分别驾着三条船返回吉林船厂。从白山电站的库区逆流而上,江面变窄,水流变急,江边树密,乱石堆积,船队进行缓慢,个别地方需要拉纤行进,十分困难,船夫非常辛苦。头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都是在两山之间的沟底穿行流淌,江两岸山高林密,峭壁嶙峋,物种繁茂,所以老辈人对这有“铜帮铁底松花江”之说。船过两江口,船队沿头道松花江顶水南行,到现在的吉林靖宇县赤松乡区域靠岸做短时间休整。 此后,继续往长白山深处逆水驶进大约一天左右时间,到达现在的中国人参之乡——抚松县抽水乡芝阳村江边靠岸,从白山电站出发的船队到达这里时,船运任务算是告一段落,返回白山镇。船队为什么要在芝阳停船靠岸呢?因为这里是一江两河的交汇处,由两河的水汇入头道松花江下游,按照水量可行船。上游水量小不能行稍大的船只,老百姓称为“三股流”。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有抚松县地方国营煤矿,后来由于白山电站库区蓄水被淹没了。 进贡的队伍从吉林出发乘船还不算辛苦,而在以后一段的旱路要靠两条腿和马帮驮着珍珠、黄金等贡品上路了。官府不敢掉以轻心,给每位进贡队员配备钢刀、毒匕,清朝后期每人又都配备一把“腰别子”(火药枪),铁砂作为子弹,长一尺有余,以防不测。在抽水乡芝阳村上岸后,抚松县衙把事先准备好的20匹马和骡子停在岸边准备接货。 进贡队伍把船上的珍珠、黄金装上马背稍事休息后,起程向现在的抚松县城进发。现今的抚松城,那时叫甸子街,没有多少人家,但当时也算是长白山下一大镇子,盛产人参、野山参。在甸子街居住的人大半是从山东来闯关东的。马帮经过抽水乡所在地,顺正岔沟上行翻岭顺沟南下,过现在的清乡村,奔抚松镇新安村,过江到抚松镇东南的狍子圈沟门住宿休整。说到狍子圈,据说也和皇家贡品有相当的关联,为了给朝庭进贡獐狍野鹿,必须事先一至两年左右时间准备好这些野兽,并把这些活着的猎物进行圈养,以便为朝贡之用,久而久之得名狍子圈。进贡的队伍到了狍子圈后,已是人困马乏,狍子圈驿站伙计忙里忙外,又是喂马,又是烧炕烧水,准备酒菜。这时进贡货物则由县衙门派兵守候,唯恐出错,起码进贡队伍要在这里待上五天。( 责任编辑:宣芮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