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桦甸市小乡镇铺就县域民间艺术路 桦甸市公吉乡地处城东13公里处,面积522平方公里,辖20个村、149个屯、1个街道委,人口31067人752户。多年来,该乡在大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始终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鼓励支持与创新创作并重、文化活动与农闲需求契合、品牌引领与致富经验共享”的理念,积极探索,务实创新,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共进之路,连续多年被命名为“吉林省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乡”,并被评为“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小乡村推动文化产业不断迈向大繁荣,助力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不断登台阶、获荣誉、上水平,1991年、2008年、2014年桦甸市先后3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全省唯一多次获此殊誉的县份。 一、政府鼓励、多方支持,“种”文化 市乡两级党委政府始终对公吉乡的文化建设发展改革高度重视,从人财物等多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一是用好干事的人。坚持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吉乡党委专门成立了文化建设和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班子“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兼任。大力支持普通农民身份的民间艺人开展文艺创作,在待遇保障等方面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先后有康梅花等3名民间艺人被破格录用为事业编文化干部,并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民间艺人。乡里主动与桦甸市文化馆、歌舞团、政协书画院等团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歌舞、书画等专业人士入乡示教指导,形成了能人带动效应。二是建好活动的地。在文化场所建设上,全乡上下齐动员、共努力。乡里主要领导带头为文化建设跑资金、跑项目,近3年已累计争取县级以上专项投入159万余元,建成文化广场5个、总面积超过6600平方米,建成图书室、绘画室20余个。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近3年仍累计投入16万元,实现了文化建设投入只增不减,自筹资金建设民间画工作室2个、文娱活动室4个,更新宣传画廊400延长米,基本满足了村民文化活动需求。三是唱好文化的曲。公吉乡注重统筹兼顾搞宣传,在充分做好乡内文化宣传的同时,狠抓媒体记者联络工作,邀请记者全程参与该乡文化活动和相关展演,积极投送乡村文化建设文稿和相关音频视频,努力提高公吉文化见报见影率,年均在吉林日报、江城日报和省市广电台等媒体刊(播)发文化建设信息10余条。同时,开通微博微信互动平台,实时上传文化活动影像及内容说明,力拓参与面,广纳好建议,以求活动更实更好更健康。四是把好考核的关。建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对村社和相关站所文化建设的组织、参与等情况,以及群众反映、荣誉成果、产业转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加权计入干部年度绩效考核,以此激励干部参与和引领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文化建设和相关改革水平。 二、主攻画作、多项互动,“育”文化 一是打好“拳头”品牌。公吉乡针对本乡民间画基础好、能人多、引领强等特点,鼓励“好上加好出精品、精益求精创品牌”创新创作创优行为,每年至少组织2批次20多人赴域外艺术团体、美术院校学习借鉴,以此陶冶情操,激发灵感,不断精进民间画创作思路和绘画技艺。乡政府专为文化站腾出60平方米展厅供100多件画作长期展出,年均承办2次民间绘画创作班,参加3次博览会、4次美术展览,接待2次考察团和1次文化友好交流。2012年,法国印象派画家让·米歇尔一行16人来桦参观学习民间画,同时收藏了30余件作品;2015年该乡民间画在甘肃定西、江西万安、山东青州、贵州凉都举办的全国民间画展上,共获得一等奖1件、金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和优秀奖20多件,且参展画作皆被收藏,由此极大激发了农民学员的创作热情。二是抓好“普惠”工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公吉乡在狠抓民间画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动归乡农民特别是年轻妇女学技艺、练舞蹈,并依托文化大院组团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此举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又引领了农闲生活新风尚,起到了良好的倡新风、除弊俗作用。目前,公吉乡政府驻地和各村社已发展广场舞、太极拳、乒乓球、篮球、棋牌、器乐等文体社团30多个,相关设施配套完备,有效缩小了城乡文化建设差距。三是用好“光环”效应。公吉乡一方面鼓励农民走出去学习,另一方面统筹抓好入乡“取经”人士的安顿和授业工作,通常采取集中授课、一对一辅导和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无偿传授民间画、剪纸等创作技艺,此做法促使慕名入乡观摩学习人员逐年增加,2015年入乡专学民间画人数突破1000人次,其中不乏美术院校专修生,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口口相传,公吉乡民间画“光环”被不断放大,并被业内人士亲切誉为民间画的“孵化器”和关东情的“靓载体”。 三、品牌引领、互促互进,“展”文化 一是依托品牌拓好市场。在市乡政府、文化部门和相关村民支持下,王咏梅和陈淑江两位民间画带头人于2013年合伙成立了“山妹子”民间画公司,公司集培训、创作、销售、交流于一体,吸纳学员特别是本乡农民联合发展文化产业,为民间画和剪纸作品注册商标、提供包装,并自发组织各类展演,该公司的作品已走出国门,远销美、日、韩和加拿大等国,赢得了较高赞誉,年均创收30多万元,学员人均产值近5000元;陈淑江本人于今年10月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评为“全国十佳杰出农民书画家”。桦甸市现任文化馆副馆长康梅花原为公吉乡文化站长,系该乡民间画创始人之一,亦是助推桦甸市民间画发展的“精神领袖”,由她带出的农民学员千余人,每年都推出100多幅精品画作参加国内外展赛,几乎每幅作品展后都被书画爱好者收藏,仅此一项年均创收就达10万元左右。目前,百度搜索“公吉乡农民画”,图片就达7多万张,网民评价积极正面,网上销售初见成效。二是围绕土产做好文章。由于民间画多以本地土产为素材创意创作,有力促进了公吉乡笨猪、笨鸡、林蛙、黑木耳、林下参等农特产业的发展,已呈现产销两旺良好势头。曾被村民放弃的笨猪产业又焕发了生机,存(出)栏量逐年递增,村均养殖200头以上;散养笨鸡大受欢迎,年均出栏13多万只;同时,林蛙放养和林下参种植分别超过400和300公顷,黑木耳培植600多万袋,寒富苹果、公吉香瓜、有机蔬菜等坐家即可售罄,全乡土特产品销售年超1000万元,从业户年均创收3万多元。2015年,6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突破120万元,仅笨鸡一项即吸纳200余户加入,年均实现产值100多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三是注重基建抓好提升。为巩固文化建设成果,以文化争光临、以环境赢回顾,公吉乡持续强化路桥和文明村、示范村建设,努力使出行更便捷、设施更完善、环境更宜人。近3年来,已累计投入6100多万元,新改扩建水泥路80多公里、桥梁33座,改造电网66.1公里,还林1200公顷,整治绿化河道3处20多公里,新建卫生厕所598个、沼气池72个,实施饮水工程27处,有效解决了2290户近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公吉乡已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2个、示范村4个,吉林市级文明村5个、示范村8个,现正朝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宜业、宜居、宜游、宜寿”小康乡村建设目标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