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跷双面人舞中表演的“倒返帘”。杨济宾/摄
东北民间舞蹈“高跷双面人”正掀起辉南最炫民族风的阵阵热浪。在石道河镇中心小学,“高跷双面人”传承人王兴义正给剃光后脑勺的高年级学员画着脸谱。只见表演者后脑勺均被剃光头发,画上人物假脸,只需稍微晃动脖子、肩膀,后脑勺假脸谱就会呈现出丰富、夸张的表情…… 王兴义解释说:“演出化妆时,前脸一般为俊脸,后脑勺剃光头发画假脸,一般为丑脸;双面人的表演因自身条件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技巧,其脑后有块突出的枕骨,类似人的鼻端,把头剃光,略加勾画即是一副面孔了;演员利用头部前后左右的活动带动颈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使其背脸嘴呈现上下张合,左右歪斜的滑稽相,甚至牵动头皮上眉眼的挤弄,与正面的神态形成对比。”演出开始,一人双面、一身两角的小“演员”们身着彩衣,脚踩高跷在锣、鼓、镲、唢呐等乐器伴奏下,表演就地十八滚、苏秦背剑、双飞娟等一系列极具观赏性的高难度动作。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东北民间舞蹈“高跷双面人”起源于清朝末年,是辉南县石道河镇内流传100多年的民间舞蹈。这种师徒口传相授的办法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是一种载歌载舞、亦说亦唱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其中很多曲目凝结了几代“双面人”艺人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民风、民俗,充分展现了农村发展的变迁史。 如今,传承人王兴义更是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现代乐器的新元素,将东北人民的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形成了形式诙谐、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不受时间、不受秧歌队形限制、边逗边扭的“高跷双面人”以哏、俏、幽、稳、美的独特韵律被世人喜爱。 据了解,“高跷双面人”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诙谐、滑稽是因为有“前后花”、“扁担花”、“里腕花”等独特舞步:“前后花”,脚做莲花步,手上动作为前后花;“扁担花”第一拍面朝前,双手在胸前做“里腕花”,头向左歪,第二拍双手打开做“里腕花”,头向右歪;“高低花”,脚做“莲花步”左手在上方,右手在下方,做“外片花”,双肩上下耸动,面朝前方左右扭动;“倒返帘”,脚做“后退步”,身体和头略前倾,双手在后腰做“外腕花”,头随节奏左右摆动,肩上下耸动。 目前,“高跷双面人”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辉南县已经命名民间艺人王兴义为民间艺术家。为了鼓励和发展这项艺术,辉南县石道河镇的中小学成立了“高跷双面人”第二课堂,培养有艺术潜力的孩子喜爱这门艺术,使“高跷双面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