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珲春市抢抓“互联网+”市场发展机遇,立足市情实际与资源优势以电商进农村、电商促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推动农产品销售,积极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家子满族乡立新村草莓香瓜圈粉变现
三家子满族乡立新村是珲春市有名的“草莓村”“香瓜村”,村里棚膜经济发展迅速。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该村积极挖掘潜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荣获省级电商示范村称号。
2006年,立新村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着手,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实施以草莓、香瓜种植为核心的产业新模式,当年村集体经济达到28万元。立新村村主任孙桂文介绍说,近年来,村民们依托微信、微店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实现了热炕头上接订单,并取得良好效果。村里建立了电商服务站,为村民提供电商信息咨询及相关便民服务,并定期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村已有51户村民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占全村总户数的22%,户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
为推动“农产品进城”,立新村实施C2C移动社交跨境电商平台新模式,依托微信朋友圈裂变式传播优势,以销定采,反向驱动供应链,将产品销售流程精简为“原产地(农民)—消费者”,既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又降低了销售中的损耗,压缩了成本,实现了多方共赢。
为解决“果贱伤农,果贵伤民”难题,该村种植户与批发企业和商超对接开展订单农业,与邮乐购、供销合作社等机构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借力电商平台,开展以消费者占主导的C2B经营模式,按照消费者需求,引导农产品生产,通过产地直供、建立标准化口径,实现电子商务和用户体验的双保障。
孙桂文说:“我们要对贫困家庭电商创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扶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通过电商扶贫重构农民身份,将农业生产者转型为商业从业者,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马川子乡河南村利用“互联网+”打造大米品牌
珲春市马川子乡河南村以出产优质稻米在省、州享誉盛名,全村有耕地近300公顷,其中,水田超过80%。近年来,河南村筹建了村办粮米加工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努力让河南村优质米通过“互联网+”成为“知名米”。
该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种植绿色有机大米,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形成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农业种植及加工产业链。投资建设电商服务站,在稻田地安装了高清智能摄像头,客户下单后,通过远程监控平台时时掌握绿色水稻种植情况,对播种、施肥、收割全过程进行掌控,保障了绿色大米的品质,打响了“三疆河牌”大米品牌。如今,河南村的粮食加工厂已成为马川子乡粮食加工产业基地,产品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崔春吉说:“村里从完善线上销售平台着手,引导线下农业产业向电子商务产业延伸,促进‘电子商务+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消费新通道。”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该村逐渐由简单的生产销售,发展成为“订单+种植”的销售模式,稻米在刚播种时,便开始销售,在秋收前已完成销售,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
春化镇黑木耳线上闯销路
珲春市春化镇凭借优越的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黑木耳种植,2017年,该镇共有黑木耳菌棚387栋,种植量达3100万袋,产量逾155万公斤,产值预计9300万元以上。为拓宽销售渠道,该镇主动适应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新路,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该镇投资100万元,建设了450平方米的电商旅游服务中心,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春化馆。2017年,线上销售木耳1500余公斤,线下销售木耳2万斤,总销售额达70余万元。西土门子、兰家、梨树沟、四道沟等村与政通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年末分红2万余元。
“我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在微店上销售自家的农特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春化镇返乡创业大学生万相楠自豪地说。在春化镇有许多村民和万相楠一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开设微店、网店,而且大多数店铺已拥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形成了老客户带新客户的良性发展,“线上”已逐渐成为村民们的主要销售渠道。
同时,该镇积极组织村民走出去,学习先进省市的电子商务发展理念,筹建农产品溯源体系,尝试在“拼多多”等手机APP新领域进行销售,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盈利点。并组织返乡创业人员参加东博会等知名展会,展销春化农特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为线上销售打下良好基础。 ( 责任编辑:张丽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