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5公里,这就是吉林与海的距离。 “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珲春,拥有对俄、对朝公路、铁路口岸共4个,这些口岸周边分布着俄、朝10余个港口,更是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借港出海、陆海联运、跨国高铁……珲春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寻求进入蓝海之路。 历史上,珲春曾依托通海之便,发展成为国际商埠,一度成为吉林省第二大商业城市。1938年以前,珲春边民一直从防川“土字牌”以下15公里河道进入日本海从事捕捞等活动,“张鼓峰战役”后,出海活动被迫停止,珲春由于不能通海而逐渐衰落。 改革开放前,国家从未批准珲春有边贸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珲春也不甘人后,努力搭建对外开放桥梁,积极寻找通向世界的突破口。 1986年6月,国家批准珲春对朝贸易经营权。 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珲春可以与苏联哈桑区进行直接贸易。 1988年7月,国务院批准珲春撤县建市,同年12月,省政府批准珲春为省级开发区,珲春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 1990年国家海关总署批准珲春长岭子海关升格为珲春海关。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大图们倡议”。旨在加强大图们江区域实现更大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利用各国家优势互补原则,重点发展运输、贸易、投资、旅游等领域。 1990年5月28日,中断了52年的图们江通海航行试航成功。 1991年10月2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图们江地区列入联合国重点开发项目,确定了以珲春市为核心,建立跨国自由贸易区,推动区域间各国合作。 1991年11月18日,珲春被批准为甲级开放城市,珲春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 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为沿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 199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 1993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珲春口岸过客并允许第三国人入境。同年9月28日,中俄(图们一马哈林诺)国际铁路图珲段贯通。 同期,朝鲜在罗先地区设立自由经济贸易区,俄罗斯在滨海边疆区设立了“大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经济区(或“大海参崴自由经济区”)。 1995年9月4日,圈河-元汀里公务通道开通。 1996年8月2日,珲春-克拉斯基诺口岸旅客通道开通,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圈河为国家一类口岸。 1999年4月12日,中国珲春-俄罗斯卡梅绍娃娅铁路试运行。 2000年4月2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珲春出口加工区。 2001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俄互市贸易区,珲春成为中国唯一的集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互市贸易区“三区合一”的地区。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将珲春定位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城市。 2012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珲春市加快开放发展若干意见》,赋予珲春市地级市政府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19年,“支持珲春开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示范”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37号)文件的一项重要内容 2020年1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再次出台《支持珲春开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示范的意见》。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复函支持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责任编辑:马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