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2-26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金向阳 |

记载依克唐阿55岁前经历的官员履历咨册。
《珲春副都统衙门档选编》中的一份官员履历咨册,记载了清末珲春副都统衙门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55岁前的戎马生涯。 依克唐阿(1833年-1899年),姓扎拉里氏,字尧山,满洲镶黄旗人,出生于今伊通县城东南马家屯。依克唐阿性刚毅,喜狩猎,善骑射。咸丰二年(1852年)编入满洲八旗“马甲”,随军南下围剿太平军和捻军。后因军功赏戴蓝翎,骁骑校优先即补,赏换花翎。咸丰十一年(1861年)赴山东围剿捻军,授防御优先即补。同治元年(1862年)5月任三姓(今黑龙江依兰)镶白旗佐领,同治四年(1865年)11月任吉林满洲镶黄旗佐领。时值东北各地农民起义军兴起,依克唐阿“奉命率军”镇压,经署理吉林将军德英等保荐,赏加副都统衔。同治八年(1869年),任莫尔根(今嫩江)副都统。赴任后,努力整顿旗务,修缮兵甲,屯田戍边。后调任黑龙江(驻瑷珲)副都统。当时沙俄以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中国领土之后,强制发行俄贴,强迫中国边民以银易贴,扬言5日内不兑换,银票作废。依克唐阿“简从渡江”,与沙俄据理交涉,“始获宽限,争回银票一百数十万两”。 光绪五年(1879年),依克唐阿调任新设的呼兰副都统,他奖学,治盗,颇有政绩。光绪六年(1880年),中俄两国萌生纠纷,乌苏里江边防紧张,沙俄视珲春地方荒远,以为有机可乘,提出“将珲春作为公共之地”的无理要求,珲春边疆危急。光绪七年(1881年)4月,清政府设珲春副都统衙门,5月依克唐阿调转首任珲春副都统。接任后,他率马步各营和招募的猎户,修城池,设卡伦,筑炮台,修筑珲春至吉林和宁古塔两条大路。招民垦荒,解决戍边军粮,使荒远的边疆小镇成为经济繁荣、兵强将勇的边陲要塞。光绪十年(1884年),钦授依克唐阿帮办吉林军务,协助吉林将军巩固东部边防。 光绪十一年(1885年),依克唐阿随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吴大澂视察东部中俄疆界重要地段,绘制界图,向清廷奏报:“黑顶子山濒江一带,久被俄人侵占……且于其地添设卡伦,接通电线,大有久假不归之势……自珲春河至图们江口五百余里间竟无一碑”。光绪十二年(1886年)依克唐阿随吴大澂同沙俄滨海省长兼司令巴拉诺夫谈判边界事宜,用大量确凿事实,戳穿俄方的谎言和伪证,争回了土字界牌和被沙俄侵占的黑顶子地方,并重申中国的图们江航行权。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和勘界议定书,从乌苏里江到图们江的中俄边境上共立界碑11个,在边防要塞长岭子边界竖一4米高铜柱,上刻篆书铭文:“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即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光绪十五年(1889年),依克唐阿擢升黑龙江将军。珲春南冈六社400人联名捐资,在郭化哈尔巴岭上立一汉白玉“依公德政碑”,碑文记载了依克唐阿的政绩。为加强边防,依克唐阿奏请设立黑龙江镇边军共马、步、水师18营,购洋枪万杆,采用新法操练,并修筑黑龙江城(今瑷珲)城垣炮台,专为防备沙俄入侵。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依克唐阿请缨率黑龙江镇边军奔赴辽东,与提督宋庆所部构成鸭绿江防线,抵御日军。10月,防线被日军攻破,依克唐阿退往宽甸,驻塞马集一线,同扼守摩天岭的聂士成部互为犄角,迎击日军。同年底及翌年初,依克唐阿会同长顺、宋庆、吴大澂等多次反攻海城,但均以无功而告终。 甲午战争后,依克唐阿痛感国势日衰,上疏奏请练兵队、造铁路、制枪炮、开矿山、治团练等事宜。清廷谕令其“妥筹开办矿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皇帝赏赐依克唐阿头品顶戴,补授镶黄旗汉军都统,8月升任盛京将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以共同防日为诱饵强行租借旅顺口、大连湾,并企图强占庙岛。依克唐阿愤然上疏:“庙岛断难归入租地”,终于签订了《中俄勘分旅大租地专条》,使沙俄强占庙岛的阴谋未能得逞。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4月,依克唐阿病逝于盛京将军任上,谥号诚勇。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